偶然作六首·其一

王维

楚国有狂夫,茫然无心想。
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
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
此外委闲旷,鸣梭亦时响。

拼音

chǔ guó yǒu kuáng fū,máng rán wú xīn xiǎng。
sàn fà bù guān dài,xíng gē nán mò shàng。
kǒng qiū yǔ zhī yán,rén yì mò néng jiǎng。
cǐ wài wěi xián kuàng,míng suō yì shí xiǎng。

注释

  1. 偶然作:即兴创作
  2. 狂夫:指楚国隐士接舆(《论语》记载其歌而过孔子)
  3. 无心想:没有世俗念头
  4. 不冠带:不戴冠不系带,形容放达
  5. 仁义莫能奖:孔子提倡的仁义之道不能劝勉他
  6. 鸣梭:织布机梭子的声响

译文

楚国有一位狂士,心境茫然无挂牵。
披发不戴冠与带,高歌行走在南边。
孔子与他讲道理,仁义不能动其心。
此外只爱闲散处,偶闻织机梭声响。

背景

此诗作于王维中年(约740-750年),当时诗人经历政治挫折后开始倾心佛老。通过塑造超脱礼法的”狂夫”形象,表达对儒家教条的反思,是其”三教融合”思想的早期体现。

赏析

  1. 艺术特色:
  • 人物塑造鲜明(狂夫vs孔子)
  • 用典自然(接舆典故)
  • 语言质朴有力
  • 结句以声衬静
  1. 思想内涵:
  • 对礼法束缚的突破
  • 对道家隐逸的认同
  • 对儒家教条的反思
  • 三教思想的初步融合
  1. 表现手法:
  • 对比手法(狂夫/孔子)
  • 细节描写(散发、行歌)
  • 反讽运用(”莫能奖”)
  • 声音意象(鸣梭)

评价

  1. 宋·黄庭坚:”右丞此作,已见破儒门藩篱。”
  2. 明·钟惺:”唐人偶然诗,此篇最周神髓。”
  3.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盛唐思想多元化的文学见证”。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