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拼音
yě lǎo cái sān hù,biān cūn shǎo sì lín。
pó suō yī lǐ shè,xiāo gǔ sài tián shén。
sǎ jiǔ jiāo chú gǒu,fén xiāng bài mù rén。
nǚ wū fēn lǚ wǔ,luó wà zì shēng chén。
注释
- 野老:乡村老人,此处指村民。
- 三户:形容人家稀少。
- 边村:边疆的村落。
- 婆娑:盘旋舞蹈的样子。
- 里社:古代乡村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 箫鼓:吹箫击鼓,指祭祀时的音乐。
- 赛田神:酬谢田神(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
-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祭祀用品,祭祀后丢弃。
- 木人:木雕神像。
- 女巫:主持祭祀的女性巫师。
- 罗袜:丝织的袜子,形容女巫衣着精致。
- 自生尘:因舞蹈频繁,袜子沾染尘土。
译文
郊野的村落只有三两户人家,边地的村庄少有邻居。
村民围绕着里社起舞,吹箫打鼓祭祀田神。
洒酒祭奠草扎的刍狗,焚香跪拜木雕的神像。
女巫们纷纷起舞,罗袜在舞动间扬起尘土。
背景
此诗作于王维在凉州(今甘肃武威)期间,描绘了边地乡村的民间祭祀场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河西,亲历边塞生活,对当地风俗产生浓厚兴趣,遂以诗歌记录所见。
赏析
- 民俗画卷:生动展现唐代边地乡村的祭祀风俗,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
- 白描手法:以简练语言勾勒场景,如“洒酒浇刍狗”“女巫纷屡舞”,画面感极强。
- 对比映衬:“野老才三户”的荒凉与“箫鼓赛田神”的热闹形成反差,突出边民对丰收的渴望。
- 语言质朴:无华丽辞藻,却精准捕捉细节(如“罗袜自生尘”)。
评价
清代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评:“摹写边村赛神,历历如绘。”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研究唐代西北民俗的重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