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
日高犹自卧,钟动始能饭。
领上发未梳,床头书不卷。
清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
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
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
对君忽自得,浮念不烦遣。
拼音
wú dì dōng shān shí,xīn shàng yī hé yuǎn。
rì gāo yóu zì wò,zhōng dòng shǐ néng fàn。
lǐng shàng fà wèi shū,chuáng tóu shū bù juǎn。
qīng chuān xìng yōu yōu,kōng lín duì yǎn jiǎn。
qīng tái shí shàng jìng,xì cǎo sōng xià ruǎn。
chuāng wài niǎo shēng xián,jiē qián hǔ xīn shàn。
tú rán wàn xiàng duō,dàn ěr tài xū miǎn。
yī zhī yǔ wù píng,zì gù wéi rén qiǎn。
duì jūn hū zì dé,fú niàn bù fán qiǎn。
注释
- 张五弟諲:王维挚友张諲,排行第五,隐居终南山
- 东山:谢安隐居处,代指隐逸
- 偃蹇:形容树木高耸盘曲
- 太虚:道家指宇宙本原,《庄子》”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 浮念:佛教术语,指虚妄的念头,《维摩诘经》”欲贪是道,浮念是道”
- 不烦遣:不必刻意消除(禅宗”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思想)
译文
我弟隐居东山时,心境何其高远。
日上三竿犹自卧,晨钟响后始进餐。
发髻松散不曾梳,床头书卷未翻看。
漫步清溪意悠然,空对山林古木参。
青苔覆石显净洁,细草依松更柔婉。
窗外鸟鸣声闲适,阶前虎心亦温善。
万象纷呈皆虚妄,淡泊方见太虚远。
悟得万物本平等,自惭为人太肤浅。
与君相对忽自得,杂念自然不烦遣。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王维时年58岁,隐居辋川。时安史之乱未平,诗人借赠隐士张諲,融合陶渊明、谢安典故与禅宗思想,表达对”无念为宗”境界的追求,是其晚年禅理诗代表作。
赏析
- 艺术特色:
- 结构:前10句写景叙事,后4句哲理升华
- :东山(人文)-空林(自然)-太虚(宇宙)
- 对仗创新:”青苔”联工对中见禅意
- 声韵:平仄交替如钟磬余音
- 思想内涵:
- 禅宗”无念”境界(”不烦遣”)
- 庄子齐物思想(”与物平”)
- 盛唐隐逸文化的三重境界:
①谢安式仕隐(东山)
②陶潜式田园(清川)
③禅道式超脱(太虚)
- 表现手法:
- 以懒写逸(”未梳””不卷”)
- 反常合道(”虎心善”)
- 顿悟式结尾(”忽自得”)
- 时空压缩(晨钟-太虚)
评价
-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右丞此诗,兼陶谢之自然,得庄列之玄妙。”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唐人赠隐诗,至摩诘方造极境。”
- 日本禅僧策彦周良(1501-1579)曾手书此诗,批注:”不烦遣三字,最是宗门要诀。”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