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远

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拼音

dēng gāo qiū ,wàng yuǎn hǎi 。
liù áo gǔ yǐ shuāng ,sān shān liú ān zài ?
fú sāng bàn cuī zhé ,bái rì chén guāng cǎi 。
yín tái jīn què rú mèng zhōng ,qín huáng hàn wǔ kōng xiāng dài 。
jīng wèi fèi mù shí ,yuán tuó wú suǒ píng 。
jūn bù jiàn lí shān mào líng jìn huī miè ,mù yáng zhī zǐ lái pān dēng 。
dào zéi jié bǎo yù ,jīng líng jìng hé néng ?
qióng bīng dú wǔ jīn rú cǐ ,dǐng hú fēi lóng ān kě chéng ?

注释

  1. 六鳌:传说中背负海上仙山的六只巨龟。
  2.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3. 扶桑:神话中的神树,太阳升起之处。
  4. 银台金阙:神仙居所,借指仙山。
  5. 秦皇汉武:秦始皇、汉武帝,均曾追求长生不老。
  6. 精卫:精卫填海的神话。
  7. 鼋鼍(yuán tuó):大鳖和鳄鱼,传说能渡海。
  8. 骊山茂陵:秦始皇陵(骊山)和汉武帝陵(茂陵)。
  9. 牧羊之子:指普通人也能登上帝王陵墓,象征权力终将消逝。
  10. 鼎湖飞龙:传说黄帝乘龙升天之处,比喻帝王求仙的虚妄。

译文

登上高丘,眺望远方的大海。
六鳌的尸骨已如霜般腐朽,三座仙山又漂流到了哪里?
扶桑树已半折,太阳的光辉黯淡。
仙宫金殿如同幻梦,秦皇汉武的求仙终究徒劳。
精卫衔木填海终是徒劳,鼋鼍也无法渡人成仙。
你没看见骊山和茂陵都已化为灰烬,牧羊人也能随意攀登?
盗贼劫掠陵中珍宝,亡魂又能如何?
穷兵黩武的帝王如今何在?鼎湖飞龙岂能让他们登仙?

背景

此诗约作于天宝年间(742-756),李白对唐玄宗晚年迷信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讽刺。当时玄宗宠信方士,大兴求仙之风,李白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的虚妄追求。

赏析

  1. 主题:批判帝王求仙的虚妄,揭示权力与长生的幻灭。
  2. 手法:
    • 神话典故密集(六鳌、扶桑、精卫、鼎湖飞龙)。
    • 对比强烈(仙山幻灭 vs 帝王执迷)。
    • 借古讽今(秦皇汉武影射唐玄宗)。
  3. 风格:雄奇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带有深刻的现实批判。

评价

  • 明代胡震亨《李诗通》评此诗“气骨高峻,讽意深远”。
  •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注》认为“此篇直刺时事,而托之游仙”。
  • 现代学者多视其为李白讽喻诗的代表作,兼具浪漫想象和现实关怀。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