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山樽二首

李白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拼音

pán mù bù diāo shì
qiě jiāng jīn fǔ shū
zūn chéng shān yuè shì
cái shì dòng liáng yú
wài yǔ jīn léi bìng
zhōng hán yù lǐ xū
cán jūn chuí fú shì
suì tiǎn dài yán jū

yōng zhǒng hán shān mù
qiàn kōng chéng jiǔ zūn
kuì wú jiāng hǎi liàng
yǎn jiǎn zài jūn mén

注释

  1. 山樽:用天然树根制成的酒器
  2. 蟠木:盘曲的树木
  3. 斤斧疏:少用斧凿加工
  4. 栋梁馀:剩余的木料
  5. 金罍:金属酒器
  6. 玉醴:美酒
  7. 玳筵:豪华宴席
  8. 拥肿:树木臃肿不平
  9. 嵌空:镂空
  10. 偃蹇:屈曲貌

译文

其一
盘曲的树木不加雕饰,只稍用斧凿修整。
制成的酒樽如山岳般雄奇,材质本是栋梁之材的余料。
外观可与金酒器并列,内里盛着琼浆玉液。
惭愧蒙您拂拭赏识,得以跻身华贵宴席。

其二
臃肿的山中寒木,被镂空做成酒樽。
惭愧没有江海般的酒量,只能屈居在您的门下。

背景

此组诗约作于天宝年间(742-756),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期。诗人借咏山樽寄托怀才不遇之慨,以未经雕琢的天然木樽自喻,表达对朝廷重形式轻真才的不满。

赏析

  1. 托物言志:以山樽喻才士,抒发不平之气
  2. 对比手法:”金罍”与”山樽”的材质对比
  3. 语言特色:其一工整典丽,其二简练含蓄
  4. 情感表达:”惭”、”愧”等字暗含讽喻

评价

  1. 明代胡震亨《李诗通》:”咏物寓慨,得屈子香草美人之遗意。”
  2.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注》:”二首俱借酒樽写偃蹇之态。”
  3. 现代学者认为这组诗是李白咏物诗中的佳作,体现其”天然去雕饰”的审美观。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