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二

杜甫

tí zhāng shì yǐn jū èr shǒu
题张氏隐居二首

zhī zǐ shí xiāng jiàn, yāo rén wǎn xìng liú.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jì tán zhān fā fā, chūn cǎo lù yōu yōu.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dù jiǔ piān láo quàn, zhāng lí bù wài qiú.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qián cūn shān lù xiǎn, guī zuì měi wú chóu.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之子:这个人。指张氏。《诗经》:“彼其之子。”汉成帝时童谣曰:“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
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杜审言诗:“圣情留晚兴。”
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仇兆鳌按:前章云“林丘”,本章云“山路”,则知不在济水傍矣。以霁对春,正切时景。鳣(zhān)发(bō)发:语出《诗经》:“鳣鲔发发。”《卫风·硕人》篇《正义》以鳣为江东黄鱼。按霁潭中恐无此大鱼,当依《毛传》作鲤为是。发发:盛貌。
春草:语出谢灵运诗:“萋萋春草繁。”呦呦:象声词。鹿鸣声。《诗经》:“呦呦鹿鸣”。苏武诗:“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杜酒:家酿的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急就篇注》:古者仪狄作酒醪,杜康又作秫酒。魏武帝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此亦有杜甫自诩之意。
张梨:典出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可知张公梨乃时名产也;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谢灵运诗:“得性非外求。”
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山路:语本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归醉”句:全大镛注:《庄子》:“醉者之坠车,得全于酒。”末句暗用其意。杜甫《夔州》诗“醉于马上往来轻”,是忘优良法。《诗经》:“醉言归。”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郭明龙曰:结句弱。
明代李攀龙《唐诗选》:杜每于天时地势,妙得景语,“石门斜日到林丘”是也。“不贪”句奇创。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幽鲜有骨,口齿森然(“涧道余寒”二句下)。钟云:“金银气”贪者白不识也,此有至理,不必与俗人注明(“不贪夜识”句下)。
明代金圣叹《杜诗解》:“更幽”字妙。有只是一身而亦喧者,春山所以畏俗子也;有多添一人而愈静者,春山所以爱幽人也。看其自待之高如此(“伐木丁丁”句下)。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不贪”二语闻道之言,人不能释。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三、四景色自然,风格最老。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葵曰:五、六,上二字成句,下五字即解上二字,是折腰体(“不贪夜识”一二句下)。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上海朱瀚曰:“看此诗脉理次第,曰斜日,曰夜,曰朝,曰到,曰出,曰求,曰对,分明如画。”
清代王嗣奭《杜臆》:“不贪”、“远害”语近道,说得隐士有身份。……及味“虚舟”语,知其在泉石而非膏肓,卧烟霞而无痼疾,忘机达生,无意无必,高于他隐士数倍。
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山(按指曲阜县石门山)南有两小阜,俗称金耙齿,银粑齿者,子美诗“不贪夜识金银气”之句,盖偶然即目耳,非身历其处,固不知也。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春犹冰雪,幽深可知,此二句“独相求”也(“涧道余寒”二句下)。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不贪”句,言其识之清,“远害”句,言其识之旷。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盖诗成于既宿之后,系题壁诗,非访隐诗也。访隐则须由我及人,题壁定是因人感己。若认作初到,则“夜识”、“朝看”如何下?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蒋弱六云:“写其居其人,皆迥绝尘凡,杳不可即。”王阮亭云:“情景俱佳”(“涧道余寒”二句下)。邵子湘云:“中有至理”(“不贪夜识”二句下)。
清代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上句言时值初春,下句言日正傍晚;然语特动荡流美,为全首警句”(“涧道余寒”二句下)。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写行,景色历落老成,出色在着‘余’‘斜’二字。五、六质语,用婉笔,此等大故是初年声节。”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