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九

李白

水绿天青不起尘,
风光和暖胜三秦。
万国烟花随玉辇,
西来添作锦江春。

拼音

shuǐ lǜ tiān qīng bù qǐ chén,
fēng guāng hé nuǎn shèng sān qín。
wàn guó yān huā suí yù niǎn,
xī lái tiān zuò jǐn jiāng chūn。

注释

  1. 不起尘:形容天气清朗无尘,暗喻政治清明(双关语)。
  2. 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分封之地),代指长安。
  3. 万国烟花:既指成都花卉繁盛,又隐喻各国使节朝贺(《新唐书》载玄宗驻成都时”西域诸胡多遣使贡献”)。
  4. 玉辇:帝王车驾,此处指唐玄宗。
  5. 锦江:成都母亲河,《华阳国志》载”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

译文

水碧天青没有一丝尘埃,
风光温煦胜过长安三秦。
万国的繁花追随着御驾,
西来为锦江增添春色。

背景

  • 地理反差:作于757年玄宗避乱成都期间,通过对比长安(三秦)与成都风光,淡化流亡色彩。
  • 政治意图:组诗进献对象可能是玄宗或肃宗朝廷,需平衡”颂圣”与”现实”(安史之乱未平)。
  • 名物考据:”万国烟花”实写成都”二十里中香不断”(陆游《梅花绝句》)的植物景观,虚写各国朝贡的政治景观。

赏析

  1. 空间政治学:
    • 前两句构建成都作为”替代性首都”的合法性(”胜三秦”),呼应其”南京”称号。
    • 后两句将玄宗流亡转化为”万国来朝”的盛世镜像(对比杜甫《哀江头》”黄昏胡骑尘满城”)。
  2. 隐喻系统:
    • “不起尘”暗讽长安陷落战尘弥漫;
    • “烟花”既指花卉,又指战火(《旧唐书》载安禄山”纵火焚长安”)。
  3. 季节象征:
    • 以”锦江春”收束,将政治事件纳入自然轮回,消解流亡的悲剧性。

评价

  • 争议性:
    • 明代胡震亨《李诗通》批评:”颂不忘规,然已落第二义”;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则认为:”以丽句写沧桑,正是谪仙手段”。
  • 现代解读:宇文所安《盛唐诗》指出这是”用美学置换政治”的典型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