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三

李白

洛阳才子谪湘川,
元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
不知何处是西天。

拼音

luò yáng cái zǐ zhé xiāng chuān,
yuán lǐ tóng zhōu yuè xià xiān。
jì de cháng ān huán yù xiào,
bù zhī hé chù shì xī tiān。

注释

  1. 洛阳才子:指贾至,河南洛阳人,《新唐书》称其”擢明经第,为单父尉”,喻文采出众
  2. 元礼同舟:
    • 典出《后汉书·郭太传》”李元礼与林宗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
    • 此处双关:既指李晔(族叔)同游,又暗喻三人超俗如仙
  3. 长安还欲笑:
    • 化用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
    • 反讽用法,暗示对朝廷的复杂情绪
  4. 西天:
    • 字面指长安方位(洞庭湖在长安东南)
    • 佛教语”西方净土”的隐喻,表精神迷茫

背景

  • 政治语境:
    乾元二年(759年)贾至因起草册封皇后诏书获罪贬岳州司马(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七》)
  • 李白心态:
    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与同遭贬谪者产生”共罪人”心理共鸣
  • 地理象征:
    洞庭湖在唐代是”江湖之辨”的文化分界(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北人南谪至此,辄生天涯之感”)

赏析

谪宦心理的复杂呈现

诗歌开篇以”洛阳才子谪湘川”直指贾至的贬官遭遇,这一称呼既凸显其文士身份,又暗含对朝廷埋没人才的讽喻。”元礼同舟月下仙”的典故运用尤为精妙,表面写三人月夜泛舟的风雅,深层却借《后汉书》中李元礼的清流形象,暗示此刻同游的两位贬谪者(贾至、李晔)实为政治受害者。而”记得长安还欲笑”化用桓谭典故,将原本对京都的向往转化为苦笑——这”笑”既是对往昔荣光的追忆,更是对肃宗朝政的失望。末句”不知何处是西天”以空间迷惘作结,”西天”既指长安方位,又隐喻佛教净土,折射出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彷徨。

历史与当下的互文共鸣

此诗与贾至本人的贬谪作品形成有趣对照。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中”江畔相逢皆旧游”是平实的叙事,而李白却以”月下仙”的浪漫意象重构现实,这种差异恰恰呈现了贬谪者的双重心态:一方试图记录真实遭遇,一方则需要美学超脱。更深远的是,诗中”湘川””谪”等语汇,与屈原《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使个人的政治挫折升华为中国文人”忠而被谤”的永恒命题。

空间书写的象征层次

诗人构建了多重空间隐喻:从地理维度看,”洛阳—长安—湘川—西天”的位移轨迹,标记着士人从文化中心到边缘的坠落;从心理维度看,”才子—谪仙—笑—迷”的转化过程,揭露了贬谪者从身份自信到自我怀疑的心路。尤其”月下仙”与”西天”的意象对撞,既营造出洞庭夜游的仙境氛围,又暗含对现实处境的清醒认知——这种矛盾张力正是李白”谪仙人”气质的典型体现。

评价

  • 唐宋评家:
    • 范晞文《对床夜语》:”‘欲笑’二字,写尽迁客变态”
    • 方回《瀛奎律髓》列入”迁谪类”,评”仙语中自带悲凉”
  • 现代研究:
    松浦友久指出此诗体现李白”谪仙意识”的成熟(《李白诗歌的抒情结构》第三章)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