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注释
- 何七判官:名昌浩,排行第七的判官
- 匡坐:正坐
- 济南生:指伏生,西汉经学家
- 管乐:管仲、乐毅,古代名相名将
- 沮溺:长沮、桀溺,春秋隐士
译文
有时忽然感惆怅,端坐沉思至夜深。
天明独自长啸叹,想要解决世间纷。
心随长风远飞去,吹散万里天上云。
羞做济南老儒生,九十犹诵古经文。
不如拔剑奋然起,沙漠立下不世勋。
老死田间阡陌上,怎能留得美名存?
君今可比管仲乐,英才盖世冠三军。
终将与你同进退,岂效隐士独善身?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左右,李白51岁漫游齐鲁时,赠予担任判官的友人何昌浩,表达不甘隐沦的壮志。
赏析
- 艺术特色:
- 情感跌宕(惆怅→奋发)
- 意象雄浑(长风、万里云)
- 对比鲜明(儒生vs剑客)
- 用典贴切
- 思想内涵:
- 壮志难酬的苦闷
- 建功立业的渴望
- 对友人的期许
- 积极用世的精神
- 表现手法:
- 直抒胸臆
- 比兴手法(长风喻志向)
- 反衬对比(隐士vs志士)
- 对话形式
评价
- 宋·严羽:”‘心随长风’二句,太白本色语”
- 明·高棅:”赠答诗中见真性情”
- 清·王琦:”结句’岂将沮溺群’,见用世之志”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