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崔侍郎

李白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拼音

huáng hé sān chǐ lǐ,běn zài mèng jīn jū。
diǎn é bù chéng lóng,guī lái bàn fán yú。
gù rén dōng hǎi kè,yī jiàn jiè chuī xū。
fēng tāo tǎng xiāng jiàn,gèng yù líng kūn xū。

注释

  1. 孟津:黄河古渡口(今河南孟津县),传说为鲤鱼跃龙门处。
  2. 点额不成龙:典出《水经注》,鲤鱼跃龙门失败则“点额而还”,喻科举或仕途受挫。
  3. 东海客:指崔侍御,暗用《庄子·秋水》中“东海之鳖”典故,喻对方地位崇高。
  4. 吹嘘:此处指提携、引荐(古义无贬义)。
  5. 昆墟:昆仑山巅,传说中神仙居所,喻政治巅峰。

译文

黄河中三尺长的鲤鱼,原本栖息在孟津渡口。
因未能跃过龙门化成龙,只得返回与凡鱼为伍。
老友您如同东海来的贵客,一见我便愿提携相助。
倘若今后在风浪中重逢,我定要借力直上昆仑天都!

背景

  • 时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前后,李白初次入长安求仕失败时期。
  • 人物:崔侍御为李白友人,时任监察御史,掌弹劾百官之权。
  • 动机:以“鲤鱼跃龙门”自喻政治挫折,向有权势的友人委婉求援,同时展现不甘平凡的抱负。

赏析

  1. 核心手法:
    • 双线隐喻:表层写鱼龙之变,深层写仕途沉浮(“凡鱼”自嘲,“昆墟”表终极理想)。
    • 反差构建:“三尺鲤”的卑微与“凌昆墟”的宏大形成张力,凸显李白式豪情。
  2. 情感逻辑:
    失意(点额)→ 求助(吹嘘)→ 展望(凌昆墟),典型“挫折-希望”抒情模式。
  3. 道家意象转化:将道教仙山“昆墟”政治化,体现李白“功成身退”思想的阶段性矛盾。

评价

  •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太白赠人诗,多托物言志,此篇尤见其腾跃之气。”
  • 清代高宗弘历《御选唐宋诗醇》:“用典如盐着水,自负处不失诗人忠厚之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