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

李白

翛然金园赏,远近含晴光。
楼台成海气,草木皆天香。
忽逢青云士,共解丹霞裳。
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
吞讨破万象,搴窥临众芳。
而我遗有漏,与君用无方。
心垢都已灭,永言题禅房。

拼音

xiāo rán jīn yuán shǎng,yuǎn jìn hán qíng guāng。
lóu tái chéng hǎi qì,cǎo mù jiē tiān xiāng。
hū féng qīng yún shì,gòng jiě dān xiá shang。
shuǐ tuì chí shàng rè,fēng shēng sōng xià liáng。
tūn tǎo pò wàn xiàng,qiān kuī lín zhòng fāng。
ér wǒ yí yǒu lòu,yǔ jūn yòng wú fāng。
xīn gòu dōu yǐ miè,yǒng yán tí chán fáng。

注释

  1. 安州般若寺:唐代安州(今湖北安陆)的佛寺,李白曾在此隐居。
  2. 薛员外乂(yì):薛乂,唐代官员,员外郎,李白友人。
  3. 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4. 金园:佛寺的美称,典出佛经,指极乐世界的黄金园地。
  5. 青云士:指薛乂,比喻其品行高洁。
  6. 丹霞裳:红色官服,代指薛乂的官员身份。
  7. 有漏:佛教术语,指未解脱的烦恼。
  8. 无方:佛教用语,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9. 心垢:佛教指心中的烦恼、执念。
  10. 禅房:僧人修行之所,此处指般若寺的禅室。

译文

我悠然漫步在这佛寺的金色园林,远近景色都沐浴在晴光之中。
楼台仿佛笼罩在海上仙气里,草木散发出天然的芬芳。
忽然遇见您这位高洁之士,我们一同脱下官服(放下世俗身份)。
池水退去,暑热渐消;松风徐来,凉意顿生。
我们探讨万象之理,欣赏百花之美。
而我仍有未解脱的烦恼,愿与您共入无拘无束的境界。
此刻心中杂念尽消,愿在禅房题诗留念。

背景

  • 时间:约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初居安陆时期。
  • 地点:安州(今湖北安陆)般若寺,李白曾在此隐居学道。
  • 人物:薛乂(时任员外郎),李白与之交游,二人共赏佛寺美景。
  • 动机:记录与友人在佛寺纳凉的闲适心境,表达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赏析

1. 主题思想

  • 隐逸与禅意:诗中融合佛教“无漏”“心垢”等概念,体现李白早期对佛理的兴趣。
  • 文人雅集:与薛乂的相遇,展现盛唐文人交游的风雅生活。

2. 艺术特色

  • 意象清新:“楼台海气”“草木天香”营造出佛寺的仙境氛围。
  • 禅理入诗:以“有漏”“无方”等佛学词汇,深化超脱主题。
  • 动静结合:“水退池热”“风生松凉”对比鲜明,增强画面感。

3. 情感表达

  • 喜遇友人:“忽逢青云士”体现偶遇的欣喜。
  • 超然物外:“心垢都已灭”展现短暂的禅悦境界。

评价

  1. 明代朱谏《李诗选注》:“此篇清逸绝尘,如入清凉世界,太白早期禅趣之作。”
  2.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以佛理入诗而不滞,犹见其飘逸本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