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亡道中·其四

李白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如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拼音

Hán gǔ rú yù guān,jǐ shí kě shēng huán?
Luò yáng rú yì shuǐ,Sōng yuè shì yān shān。
Sú biàn qiāng hú yǔ,rén duō shā sāi yán。
Shēn bāo wéi tòng kū,qī rì bìn máo bān。

注释

  1. 函谷:函谷关(今河南灵宝),此处借指边塞。
  2. 玉关: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象征荒远之地。
  3. 易水:荆轲刺秦告别之地(典出《战国策》),喻诀别。
  4. 嵩岳/燕山:中原嵩山与北方燕山对举,暗指国土沦丧。
  5. 申包: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曾哭秦庭七日求援(典出《左传》),李白自比其悲愤。

译文

函谷关已成玉门边塞,何日才能生还故乡?
洛阳城如易水般充满诀别,嵩山竟似敌占的燕山。
风俗已染羌胡异语,行人多是塞外风霜面容。
我唯有如申包胥恸哭亡国,七日间鬓发斑白!

背景

  • 时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随难民南逃途中作。
  • 事件:洛阳沦陷,叛军逼近长安,中原动荡。李白借古喻今,抒发国破之痛。

赏析

  1. 意象对比:
    • 以“函谷—玉关”“洛阳—易水”“嵩岳—燕山”三组地理意象的错位,表现中原沦陷的荒诞与悲凉。
  2. 用典深意:
    • “申包恸哭”暗讽唐玄宗仓皇西逃,无人如申包胥般力挽狂澜。
  3. 语言风格:
    • 短促的五言句式与反问、叠词(“七日鬓毛斑”)强化紧迫感,体现李白“沉郁顿挫”的罕见一面。

评价

  • 《唐宋诗醇》评:“乱离之状,言之痛心,非亲历不能道。”
  • 现代学者(如郁贤皓)认为,此组诗是李白“由浪漫转向现实”的关键作品。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