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拼音
Tíng bó qù ān zài?Lǐ líng jiàng wèi guī。
Chóu róng biàn hǎi sè,duǎn fú gǎi hú yī。
注释
- 亭伯:东汉崔骃(字亭伯),被权贵排挤出京(典出《后汉书》),喻忠臣见弃。
- 李陵:汉代将领战败降匈奴(典出《汉书》),暗示被迫失节的矛盾。
- 海色:双关语,既指东海景色,亦喻愁绪如海。
- 短服胡衣:中原服饰被迫改为胡人短装,象征文化身份的丧失。
译文
崔亭伯被贬后不知所终,李陵降敌再未南归。
我的愁容使东海变色,衣衫已从汉服改成胡装。
背景
- 地理线索:757年李白避乱东南,途经江苏沿海时作,诗中“海色”即东海。
- 心理动机:借李陵之事暗喻自己曾入永王幕府(后被定为“附逆”),表达身不由己的悲愤。
赏析
- 用典策略:
- 并置“亭伯”(忠而见贬)与“李陵”(降非本心),构成对知识分子宿命的终极追问。
- 意象颠覆:
- “海色”通常写壮美(如《行路难》),此处反用以渲染愁绪,体现诗风突变。
- 身体书写:
- “改胡衣”以服饰细节折射文化认同危机,较《其四》“沙塞颜”更具刺痛感。
评价
-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注》:“二典连用,白之自辩自伤,尽在此中。”
- 现代学者松浦友久认为此诗展现了“李白对忠奸二元论的彻底解构”。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