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亡道中·其三

李白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出关愁落日,驱马畏长途。

拼音

Shuí rěn zǐ guī niǎo,lián shēng xiàng wǒ tí。
Chū guān chóu luò rì,qū mǎ wèi cháng tú。

注释

  1. 子规鸟:即杜鹃鸟,啼声悲切,古典诗歌中常象征哀伤、思乡或亡国之痛(如“杜鹃啼血”)。
  2. 出关:指诗人逃离战乱,离开函谷关或潼关一带。
  3. 落日:象征唐王朝的衰败,也暗喻个人命运的黯淡。
  4. 驱马畏长途:战乱逃亡,前路艰难,心生畏惧。

译文

谁能忍受子规鸟,一声声向我哀啼?
出关时愁对落日,策马前行却畏惧漫长路途。

背景

  • 时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李白随难民南逃途中作。
  • 心境:此时长安已陷落,玄宗西逃,李白亲身经历战乱流离,诗中“子规啼血”既写个人漂泊,亦暗喻国家破碎之痛。

赏析

  1. 意象运用:
    • 子规鸟:以“杜鹃啼血”强化乱世悲情,比兴手法,使个人哀愁与国家命运交融。
    • 落日:既写实景,又象征盛唐的终结,与“出关”共同构成苍凉的画面。
  2. 情感表达:
    • 前两句以“谁忍”反问,凸显诗人内心煎熬;后两句直接描写逃亡的恐惧与迷茫。
  3. 语言风格:
    • 短促的五言句式,节奏紧迫,符合战乱逃亡的紧张氛围。

评价

  •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太白乱离诗,子规一联,凄绝千古。”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以鸟啼衬乱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现代学者评价:此诗是李白由浪漫豪放转向现实沉郁的代表作,体现其深切的忧患意识。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