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
乱流若电转,举棹扬珠辉。
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
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拼音
cè dié wàn gǔ shí ,héng wéi bái mǎ jī 。
luàn liú ruò diàn zhuǎn ,jǔ zhào yáng zhū huī 。
lín yì juàn tí mù ,shēng táng jiē xiù yī 。
qíng qīn bú bì mǎ ,wéi wǒ jiě shuāng wēi 。
注释
- 白马矶:今湖南岳阳长江沿岸地名,李白流放夜郎途经之地,以险峻著称。
- 乱流若电转:形容江水湍急如闪电般奔涌,暗喻人生际遇的动荡。
- 举棹扬珠辉:船桨划动时水珠飞溅,在阳光下折射出光芒,象征希望与短暂的光华。
- 缇幕:红色帷帐,代指驿站官署。
- 解霜威:字面意为“驱散寒霜的威势”,暗喻友人裴侍御的关怀化解了诗人的困境。
译文
层层叠叠的万古岩石,横亘成白马矶的险崖。
江流湍急如闪电回转,举桨划动时水珠闪耀光辉。
面对驿站卷起红帷,步入厅堂拜见绣衣官员。
情谊深厚不避车马,为我驱散寒霜般的威严。
背景
- 历史事件:此诗约作于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程途中(759年),途经岳阳时与友人裴侍御重逢。
- 地理坐标:白马矶位于长江中游,是南北交通要冲,暗含“去国怀乡”的漂泊感。
- 个人境遇:李白经历流放与赦免,诗中“解霜威”既指友人相助,亦暗含对朝廷冷酷的控诉。
赏析
- 意象张力:
- 自然意象:“万古石”“乱流”凸显时空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立。
- 人文意象:“缇幕”“绣衣”象征官场等级,与“情亲”形成反差,批判虚伪礼法。
- 情感层次:
- 孤愤:险峻江峡暗喻政治困境(“霜威”)。
- 温情:裴侍御的“不避马”打破官场隔阂,展现人性温暖。
- 语言风格:
- 短促五言与壮阔意象结合,延续李白“豪中见峭”的笔法。
评价
- 王夫之评李白:“太白写险峡,必带人情,如‘解霜威’句,石可崩而情不可夺。”(《唐诗评选》)
- 现代学者:“此诗将地理险境与政治失意熔铸一体,堪称李白流放诗的微型史诗。”(郁贤皓《李白大辞典》)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