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纪德名标五,初鸣度必三。
殊方听有异,失次晓无惭。

拼音

jì dé míng biāo wǔ,chū míng dù bì sān。
shū fāng tīng yǒu yì,shī cì xiǎo wú cán。

注释

  1. 纪德名标五:典出《韩诗外传》,鸡有五德(首戴冠为文,足搏距为武,敌在前敢斗为勇,见食相呼为仁,守夜不失时为信)
  2. 初鸣度必三:鸡鸣三遍天亮(古代计时方式)
  3. 殊方:异乡,指杜甫漂泊的荆楚之地
  4. 失次:不按时辰鸣叫
  5. 无惭:不感到惭愧(暗喻诗人虽不合时宜仍坚守节操)

译文

记载德行的美名有五样,报晓必鸣三遍天亮。
异乡听来声音不同,失时不叫也无愧怍。

背景

此诗应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漂泊荆楚时期。诗中借鸡抒怀,反映:

  1. 文化传统:化用汉代”鸡有五德”典故
  2. 地理特征:荆楚与中原不同的风土
  3. 个人心境:虽不合时宜仍坚守士节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用典精当(五德典)
  • 双关手法(”失次”既指鸡鸣也指诗人)
  • 语言凝练
  • 意象象征
  1. 思想内涵:
  • 对士人品格的坚守
  • 异乡漂泊的疏离感
  • 不合时宜中的自我肯定
  • 对文化传统的承继
  1. 表现手法:
  • 托物言志
  • 以小见大
  • 今古对照
  • 留白艺术

评价

  1. 宋·黄伯思:”杜公咏物,必关世教”
  2. 明·王嗣奭:”二十字见君子固穷之节”
  3. 清·浦起龙:”咏物诗至此,乃有品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