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
拼音
qù qiū fú jiāng mù luò shí,bì qiāng zǒu mǎ shuí jiā ér。
dào jīn bù zhī bái gǔ chù,bù qǔ yǒu qù jiē wú guī。
suì zhōu chéng zhōng hàn jié zài,suì zhōu chéng wài bā rén xī。
zhàn chǎng yuān hún měi yè kū,kōng lìng yě yíng měng shì bēi。
注释
- 涪(fú)江:四川河流名,流经遂州(今遂宁)。
- 臂枪走马:手持长枪策马奔驰的青年士兵。
- 部曲:古代军队编制,此处指参战的士兵队伍。
- 汉节:指朝廷驻军的符节,暗喻官府尚在但民生已毁。
- 巴人:四川古称巴蜀,此处指当地百姓。
译文
去年秋天涪江边树叶凋零时,那些持枪驰马的少年是谁家儿郎?
到如今连他们的白骨都无处寻觅,出征的士兵没有一个活着回乡。
遂州城里朝廷的旗帜仍在飘扬,城外却已难见巴蜀百姓的踪迹。
战场冤魂每夜哀哭,只能让幸存将士在野营中空自悲怆。
背景
- 时间: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杜甫漂泊湖南途中回忆蜀中旧事。
- 历史事件:影射崔旰之乱(767年)后蜀地军阀混战,导致”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载)。
- 诗眼:”白骨””冤魂”直指战争反人道本质,与《兵车行》”古来白骨无人收”一脉相承。
赏析
- 双重时空结构:
- 去秋(回忆)→今(现实)→夜(鬼魂世界)
- 通过时间纵深展现战争持续性的破坏力。
- 对比艺术:
- “城中汉节在”(权力符号)与”城外巴人稀”(民生实况)的强烈反差。
- 声音意象:
- 冤魂夜哭与猛士昼悲构成听觉闭环,强化悲剧氛围。
评价
- 明·王嗣奭:此诗”写尽乱离之惨,较《石壕吏》更觉刺心”(《杜臆》)。
- 清·杨伦:”‘白骨”冤魂’句,是少陵用《吊古战场文》意而愈悲怆”(《杜诗镜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