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拼音
Bái mǎ dōng běi lái,kōng ān guàn shuāng jiàn。
Kě lián mǎ shàng láng,yì qì jīn shuí jiàn。
Jìn shí zhǔ jiàng lù,zhōng yè shāng yú zhàn。
Sāng luàn sǐ duō mén,wū hū lèi rú xiàn。
注释
- 白马东北来:白马从东北方向而来,暗示其可能来自战乱地区(如安史之乱后的北方边境)。
- 空鞍贯双箭:马鞍空空,马背上插着两支箭,描写战马受伤的惨状,暗示骑手已遇难。
- 可怜马上郎:骑手已不在,令人怜悯,暗指战乱中士卒的牺牲。
- 意气今谁见:骑手当年的意气风发已无人得见,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惋惜。
- 近时主将戮:近期主将遭戮,暗示军中动荡或将领失职。
- 中夜商於战:深夜商议战事,反映战争的紧迫与混乱。
- 丧乱死多门:战乱中死亡方式多样,暗指百姓与士兵在战乱中的悲惨命运。
- 呜呼泪如霰:诗人悲痛落泪,泪如霰雪般纷飞,情感强烈。
译文
一匹白马从东北方向而来,马鞍空空,背上插着两支箭。
可怜那马上的骑手,当年的意气风发如今已无人得见。
近期主将遭戮,深夜仍在商议战事。
战乱中死因繁多,呜呼!我的泪水如霰雪般落下。
背景
- 历史事件: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长安沦陷,边疆战乱频发。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目睹战乱对百姓与士兵的摧残,借白马与骑手的遭遇,抒发对战争的控诉与对生命的悲悯。
- 地域关联:诗中“东北来”暗示北方边境(如幽州、陇右),安史之乱后吐蕃、回纥等势力侵扰,边疆战事不断。
- 个人心境:杜甫素有“诗圣”之称,其诗作常以生灵涂炭为主题,此诗通过白马与骑手的惨状,隐喻战乱中百姓与士兵的苦难,展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赏析
- 意象张力:
- 动物意象:“白马”象征纯洁与无辜,“空鞍贯双箭”则暗示生命的消逝,形成强烈对比。
- 自然意象:“泪如霰”以霰雪比喻泪水,渲染悲痛的情感氛围。
- 情感层次:
- 悲悯:“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直写骑手的惨状,暗喻战乱对生命的摧残。
- 愤慨:“主将戮”“商於战”批判军中动荡与战争的残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语言风格:
- 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继承杜甫“沉郁顿挫”的特点,末句“泪如霰”以短促句式收束,强化情感冲击力。
评价
- 苏轼评杜甫:“诗至于子美,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可印证此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传承。
- 现代学者:“杜甫的咏物诗常以生灵喻人,借物抒怀,此诗通过白马与骑手的惨状,隐喻战乱中百姓与士兵的苦难,堪称咏物诗的典范。”(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