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苦寒行二首

杜甫

其一
南纪巫庐瘴不绝,太古以来无尺雪。
蛮夷长老怨苦寒,昆仑天关冻应折。
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补地裂?

其二
晚来江门失大木,猛风中夜吹白屋。
天兵斩断青海戎,杀气南行动坤轴。
不尔苦寒何太酷?巴东之峡生凌澌,
彼苍回斡人得知?

拼音

其一
nán jì wū lú zhàng bù jué,tài gǔ yǐ lái wú chǐ xuě。
mán yí zhǎng lǎo yuàn kǔ hán,kūn lún tiān guān dòng yīng zhé。
xuán yuán kǒu jìn bù néng xiào,bái hú chì chuí yǎn liú xuè。
ān dé chūn ní bǔ dì liè?

其二
wǎn lái jiāng mén shī dà mù,měng fēng zhōng yè chuī bái wū。
tiān bīng zhǎn duàn qīng hǎi róng,shā qì nán xíng dòng kūn zhóu。
bù ěr kǔ hán hé tài kù?bā dōng zhī xiá shēng líng sī,
bǐ cāng huí wò rén dé zhī?

注释

  1. 南纪:指南方,语出《诗经·小雅》”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2. 凌澌:流动的冰凌,《楚辞》”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3. 坤轴:地轴,古人认为大地有轴,《博物志》”地有三千六百轴”。
  4. 彼苍回斡:苍天运转,典出《淮南子》”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

译文

其一
南方巫山庐山瘴气弥漫,自古以来未见积雪。
蛮族长老都抱怨严寒,昆仑天关也该被冻断。
黑猿冻得不能啼叫,白鹤垂翅眼中流血。
何处寻春泥修补这龟裂的大地?

其二
深夜江边巨树被刮倒,狂风吹垮了茅屋。
天兵已斩尽青海胡虏,为何杀气南移撼动地轴?
否则这苦寒为何如此残酷?
巴东峡谷冰凌丛生,
上天旋转的奥秘谁能参透?

背景

  • 时间:大历二年(767年)冬,与《前苦寒行》为组诗
  • 历史事件:
    • 吐蕃入侵(”青海戎”指吐蕃军)
    • 夔州气候异常(《旧唐书》载”是冬,江陵、蜀中大雪,民多冻死”)
  • 诗学突破:将气候灾难与战争创伤叠加书写

赏析

《后苦寒行二首》展现了杜甫晚年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社会关怀。组诗以极端气候为切入点,构建出自然异象与战争创伤相互交织的双重灾难图景。在第一首中,诗人以”南纪巫庐瘴不绝”与”太古以来无尺雪”的强烈对比开篇,通过”玄猿口噤””白鹄翅垂”的动物意象,将抽象的苦寒具象化为泣血的生命困境。末句”安得春泥补地裂”的诘问,既是对自然秩序的叩问,更是对社会裂痕的隐喻。

第二首在叙事上更具戏剧性,诗人以”晚来江门失大木”的突发事件切入,将自然风暴与”天兵斩断青海戎”的战争记忆并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杀气南行动坤轴”的意象创造,将无形的战争余波具象为撼动地轴的物理力量,使天地异变与人事沧桑形成同构关系。结尾”彼苍回斡人得知”的苍天之问,既延续了屈原《天问》的哲学传统,又注入了安史之乱后特有的历史虚无感。

在艺术表现上,两组诗构成精妙的互文关系。前作聚焦个体感受(”秦城老翁”),后作转向集体命运(”蛮夷长老”);前作描绘静态的冰雪世界,后作记录动态的灾难过程。诗人有意打破《诗经》”雨雪霏霏”的传统冬景模式,创造性地将昆仑神话、地轴想象等宇宙观意象融入现实描写,使自然灾变获得史诗般的宏大维度。这种”以天体写人事”的手法,直接影响到了韩愈《苦寒》”啾啾窗间雀”等中唐苦寒诗创作。

组诗最震撼人心的,是其展现的生态伦理意识。当白鹤眼流血泪、大地龟裂难补时,诗人揭示的不仅是自然界的异常,更是整个文明系统的危机。这种将环境灾难与战争创伤复合书写的模式,较之早期《兵车行》的单线叙事,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末世图景,堪称中国古代生态诗歌的典范之作。

评价

  • 宋·黄鹤:”二首合观,如《春秋》之备四时,老杜诗史也”(《补注杜诗》)
  • 明·王嗣奭:”‘杀气南行’句,解人鲜知其实指吐蕃陷松、维二州事”(《杜臆》)
  • 清·卢世㴶:”结句’彼苍’之问,较《天问》更沉痛”(《读杜私言》)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