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
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
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
拼音
jūn bú jiàn xī rì shǔ tiān zǐ,huà zuò dù juān sì lǎo wū。
jì cháo shēng zǐ bù zì zhuó,qún niǎo zhì jīn yǔ bǔ chú。
suī tóng jūn chén yǒu jiù lǐ,gǔ ròu mǎn yǎn shēn jī gū。
yè gōng cuàn fú shēn shù lǐ,sì yuè wǔ yuè piān háo hū。
qí shēng āi tòng kǒu liú xuè,suǒ sù hé shì cháng qū qū。
ěr qǐ cuī cán shǐ fā fèn,xiū dài yǔ hé shāng xíng yú。
cāng tiān biàn huà shuí liào dé,wàn shì fǎn fù hé suǒ wú。
wàn shì fǎn fù hé suǒ wú,qǐ yì dāng diàn qún chén qū。
注释
- 蜀天子:指古蜀国望帝杜宇,传说禅位后化为杜鹃。
- 不自啄:杜鹃有巢寄生习性,不自己哺育幼鸟。
- 羽翮(hé):鸟翼,暗喻帝王威仪。
- 区区:诚挚的样子,此处反讽。
- 群臣趋:群臣朝拜的盛况,与”羁孤”形成对比。
译文
你可知那位古蜀帝王,化作杜鹃似黝黑老鸦?
寄居他巢产卵不自哺,众鸟至今仍代育其雏。
虽存君臣旧礼表象,满眼亲族却自身孤孑。
擅长隐匿深树丛中,四五月间偏哀声啼叫。
声带哀痛口滴鲜血,所诉何事总那般殷切?
莫非遭摧残才发愤鸣,羞惭羽翼损毁形貌愚?
苍天变局谁能预料,万事翻覆有何不曾见。
万事翻覆有何不曾见,可还记得殿上群臣趋奉?
背景
- 时间:约广德二年(764年)杜甫居成都时作
- 历史映射:
- 以望帝失国喻玄宗失位(安史之乱后为太上皇)
- “群鸟哺雏”讽肃宗朝廷表面尊玄实则架空
- 方志依据:《华阳国志》载”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赏析
《杜鹃行》以蜀地传说为外壳,包裹着杜甫对权力更迭的深刻反思。诗人将生物学观察(杜鹃的巢寄生)与政治隐喻熔铸一体:群鸟”与哺雏”的生态现象,成为肃宗朝廷虚伪礼法的绝妙象征——表面维持着对太上皇的供奉,实则早已剥夺其政治生命。”骨肉满眼身羁孤”七字,尖锐揭示玄宗被儿孙环绕却形同囚徒的境遇。
在艺术表现上,杜甫创造性地改造了杜鹃意象的传统内涵。此前文学中杜鹃多抒羁旅之思(如《华阳国志》),而此诗赋予其”失位君王”的全新人格。通过”业工窜伏深树里”与”当殿群臣趋”的空间对比,构建起从庙堂到荒野的权力坠落轨迹。尤其”其声哀痛口流血”的视听描写,使抽象的政治悲剧获得触目惊心的质感。
诗歌最震撼处在于其历史哲学思考。两个”万事反覆何所无”的重复设问,既是对玄宗命运的慨叹,更是对一切权力游戏的解构。结尾”岂忆当殿群臣趋”的冷诘,与李白《远别离》”君失臣兮龙为鱼”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构成盛唐向中唐转折时期最深刻的政治寓言。
评价
- 宋·黄鹤:”此篇比《杜鹃》绝句更悲,盖借禽言写天宝遗事”(《补注杜诗》)
- 明·王嗣奭:”‘羞带羽翮’四字,曲尽失势帝王情态”(《杜臆》)
- 清·仇兆鳌:”结语与《哀江头》’细柳新蒲为谁绿’同一机杼”(《杜诗详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