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拼音
jūn bú jiàn yì zhōu chéng xī mén,mò shàng shí sǔn shuāng gāo dūn。
gǔ lái xiāng chuán shì hǎi yǎn,tái xiǎn shí jìn bō tāo hén。
yǔ duō wǎng wǎng dé sè sè,cǐ shì huǎng hū nán míng lùn。
kǒng shì xī shí qīng xiàng mù,lì shí wéi biǎo jīn réng cún。
xī zāi sú tài hào méng bì,yì rú xiǎo chén mèi zhì zūn。
zhèng huà cuò wǔ shī dà tǐ,zuò kàn qīng wēi shòu hòu ēn。
jiē ěr shí sǔn shàn xū míng,hòu lái wèi shí yóu jùn bēn。
ān dé zhuàng shì zhì tiān wài,shǐ rén bù yí jiàn běn gēn。
注释
- 石笋:成都西门外两尊石雕,传为镇海眼之物(《华阳国志》载)
- 瑟瑟:碧色宝石,传说雨天石笋旁可拾得
- 政化错迕(wǔ):政治教化违背常理
- 骏奔:盲目追随,语出《尚书》”骏奔走”
- 本根:事物本质,典出《老子》”深根固柢”
译文
你不见益州城西门之外,田间双石笋巍然矗立?
自古相传是海眼所在,苔藓蚀尽波涛痕迹。
雨后常能拾得碧玉,此事缥缈难辨虚实。
恐是古代卿相墓碑,立石为标至今犹存。
可叹世俗偏爱蒙蔽,如同佞臣谄媚君王。
政令教化违背纲常,坐视危局反受隆恩。
可笑石笋浪得虚名,后人无知竞相追捧。
安得壮士将其掷出天外,使人看清本来面目
背景
- 时间: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居成都时
- 地理依据:《成都记》载”石笋二株,真珠楼基海眼”
- 政治影射:
- “小臣媚至尊”讽李辅国等宦官专权
- “受厚恩”指肃宗对奸佞的纵容
- 思想发展:较《丽人行》直刺杨国忠,此诗更显隐喻深度
赏析
《石笋行》展现了杜甫将地理风物转化为政治隐喻的高超技艺。诗歌以成都地标石笋起兴,通过”海眼传说”与”卿相墓”的虚实对照,构建起表象与本质的多重认知维度。”苔藓蚀尽波涛痕”的沧桑意象,既是对石笋物理形态的描摹,又暗喻被时间掩盖的政治真相,与后文”俗态好蒙蔽”形成巧妙呼应。
在批判艺术上,杜甫创造了”石笋-佞臣”的平行象征体系:石笋”擅虚名”对应奸臣沽名钓誉,”后人骏奔”影射朝野盲目跟风。尤其”安得壮士掷天外”的奇崛想象,将《庄子·列御寇》”掷地金声”的典故反用为政治祛魅的呐喊,其激进程度在杜诗中堪称罕见。
诗歌最深刻处在于其认识论价值。从”此事恍惚难明论”的存疑态度,到”使人不疑见本根”的求真精神,杜甫完成了一次从民间传说(石笋镇海)到历史考辨(实为古墓),再到政治批判(君臣蒙蔽)的三重思维跃升。这种”以物观政”的写法,直接影响了刘禹锡《金陵五题》等咏史怀古诗的创作。
评价
- 宋·黄希:”‘政化错迕’四字,道尽肃宗朝弊政”(《补注杜诗》)
- 明·王嗣奭:”结语较《石犀行》’高拥当何如’更见孤愤”(《杜臆》)
- 清·杨伦:”‘掷天外’三字,与李白’捶碎黄鹤楼’同属谪仙人手段”(《杜诗镜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