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诡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拼音
jūn bú jiàn qín shí shǔ tài shǒu,kè shí lì zuò sān xī niú。
zì gǔ suī yǒu yàn shèng fǎ,tiān shēng jiāng shuǐ xiàng dōng liú。
shǔ rén jīn kuā yī qiān zǎi,fàn yì bú jìn zhāng yí lóu。
jīn nián guàn kǒu sǔn hù kǒu,cǐ shì huò kǒng wéi shén xiū。
zhōng jiè dī fáng chū zhòng lì,gāo yōng mù shí dāng qīng qiū。
xiān wáng zuò fǎ jiē zhèng dào,guǐ guài hé dé cān rén móu。
jiē ěr sān xī bú jīng jì,quē é zhǐ yǔ cháng chuān shì。
dàn jiàn yuán qì cháng tiáo hé,zì miǎn hóng tāo zì diāo zhài。
ān dé zhuàng shì tí tiān gāng,zài píng shuǐ tǔ xī bēn máng。
注释
- 石犀:李冰治水时铸镇水石兽(《华阳国志》载)
- 厌(yā)胜法:巫术镇法,典出《汉书·王莽传》
- 张仪楼:成都城楼,传为秦相张仪建
- 灌口:都江堰灌区,代指蜀地
- 元气调和:自然阴阳平衡,语出《春秋繁露》
- 天纲:天道纲常,见《后汉书》”恢廓天纲”
译文
你可知秦代蜀郡太守,刻石立下三尊犀牛?
自古虽有巫镇之法,天命使江水东流。
蜀人夸耀此法千年,洪水不侵张仪城楼。
今岁灌区百姓遭灾,此事或令神灵蒙羞。
终靠众人筑堤防护,木石高垒正值清秋。
先王治水皆循正道,诡术岂能参预人谋?
可叹石犀无济于事,残缺随江流逝不休。
但见天地元气调和,自免洪灾肆虐成忧。
安得壮士执掌天道,再平水土犀兽遁走!
背景
- 时间:上元二年(761年)秋成都水灾后作
- 历史事件:
- 据《旧唐书》载,该年”剑南饥,灌口溢”
- 民间仍迷信李冰石犀镇水传说
- 思想立场:
- 反对神怪治国,主张”正道”(儒家仁政)
- 延续《禹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的治水观
赏析
《石犀行》彰显了杜甫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深度结合。诗歌以”秦时蜀太守”的历史追溯开篇,通过”厌胜法”与”江水东流”的自然规律对比,在首联就确立”人谋”与”天道”的辩证关系。当描写”今年灌口损户口”的灾情时,诗人有意将”张仪楼”的千年传说与眼前灾象并置,用”神羞”二字完成对迷信思想的祛魅。
在艺术表现上,杜甫构建了三重解构体系:时间维度上,”一千载”的夸耀与”今年”的灾难形成历史反讽;空间维度上,”高拥木石”的堤防与”缺讹”石犀构成实效对比;哲学维度上,”先王正道”与”诡怪”巫术形成价值对立。尤其”元气调和”的提出,将传统”天人感应”思想转化为自然平衡论,展现出超越时代的认知高度。
诗歌的批判锋芒集中体现在结尾的壮士意象。”提天纲”既呼应《尚书》”彝伦攸叙”的治理智慧,又暗含对肃宗朝”神怪参政”(如重用术士李泌)的讽喻。而”犀奔茫”的奇幻想象,较之《石笋行》”掷天外”更添一层破除迷妄的决绝,堪称中唐”反祥瑞”诗潮的先声。
评价
- 宋·黄鹤:”‘不经济’三字,道破千载迷信”(《补注杜诗》)
- 明·钟惺:”‘元气调和’四字,抵得一部《齐民要术》”(《唐诗归》)
- 清·浦起龙:”结语与《禹庙》’疏凿控三巴’同出《夏书》一脉”(《读杜心解》)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