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拼音
yì zhī shù bù fǎn,qiū zhì shì qīng zhēn。
yǐ jìn kǔ hán yuè,kuàng jīng cháng bié xīn。
níng cí dǎo yùn juàn,yī jì sāi yuán shēn。
yòng jìn guī zhōng lì,jūn tīng kōng wài yīn。
注释
- 捣衣:古代妇女捶打衣物使之柔软
- 戍不返:戍边将士难以归来
- 清砧:干净的石砧
- 苦寒月:严寒的冬季
- 塞垣:边塞城墙
- 空外音:远处传来的捣衣声
译文
明知戍边人难返,秋来仍擦洗衣砧。
已近严寒岁末月,更经长久离别心。
岂因捶打疲倦辞,只愿寄情边塞深。
用尽闺中全身力,盼君能听远方音。
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55岁流寓夔州时。诗中通过捣衣意象展现三重背景:
- 社会现实:安史之乱后的家庭离散
- 季节特征:夔州秋季的捣衣习俗
- 情感投射:诗人对天下离乱的忧思
赏析
- 艺术特色:
- 细节传神(”拭清砧”动作)
- 时空拓展(闺中-塞垣)
- 声情并茂(捣衣声与思念情)
- 结句空灵
- 思想内涵:
- 对征人思妇的同情
- 战争创伤的深刻揭示
- 坚韧不拔的等待
- 声音意象的运用
- 表现手法:
- 以小见大
- 虚实相生
- 对面着笔(从思妇角度写)
- 留白艺术
评价
- 宋·刘辰翁:”‘空外音’三字,含泪写成”
- 明·王嗣奭:”杜诗善写民间疾苦”
- 清·仇兆鳌:”砧声写尽离乱情”
- 近人闻一多:”展现战争中的女性苦难”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