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拼音
yǎn jiàn kè chóu chóu bù xǐng,wú lài chūn sè dào jiāng tíng。
jí qiǎn huā kāi shēn zào cì,biàn jiào yīng yǔ tài dīng níng。
注释
- 漫兴:随兴而作,非刻意为之
- 无赖:顽皮可爱,反语用法(与现代语义不同)
- 深造次:过于匆忙冒失
- 丁宁:同”叮咛”,形容莺声絮叨
- 客愁:旅居异乡的愁绪
译文
眼见游子深陷愁绪不能自拔,
顽皮的春色却偏来江亭撩拨。
急催花儿仓促开放已够唐突,
更教黄莺喋喋不休啼叫不停。
背景
- 时间:宝应元年(762年)春,杜甫流寓成都浣花草堂
- 心境:
- 表面写春景,实则抒发”安史之乱”未平的羁旅愁思
- 与《春望》”感时花溅泪”形成鲜明对比
- 诗体创新:以绝句写”漫兴”,开创即景抒情新范式
赏析
此诗展现了杜甫化沉重为轻盈的艺术功力。诗人以拟人化的春色为对立面,构建起”客愁”与”春闹”的戏剧性冲突。”无赖”二字精妙绝伦,既保留古语中”可爱”的本义(如《史记·高祖本纪》”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又暗含现代语义的嗔怪,将春色写得活灵活现。后两句中”深造次”与”太丁宁”形成递进式指控,看似抱怨春光的莽撞,实则反衬出诗人愁绪的浓重难消。
在结构艺术上,四句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情绪闭环:首句确立”客愁”主体,次句引入春色 antagonist(对立面),三四句通过”即遣””便教”的紧迫连接,展现春色步步紧逼的攻势。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较《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更为主动激烈,直接影响了李商隐《天涯》”莺啼如有泪”的创作。
诗歌最耐人寻味处在于其双重解读空间。表层是嗔春的幽默小品,深层却暗含时代创伤——”花开深造次”可解读为肃宗朝廷的仓促平叛,”莺语太丁宁”或讽百官空谈。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正是杜甫晚年”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句)的至高境界。
评价
- 宋·杨万里:”子美漫兴诸绝,化沉痛为闲淡,开宋人活法门”(《诚斋诗话》)
- 明·王嗣奭:”‘无赖’二字写尽春色撩人,较’感时花溅泪’另是一副心眼”(《杜臆》)
- 清·黄生:”二十八字中小品大作,后来陆放翁《临安春雨初霁》全学此意”(《杜诗说》)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