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
十月山寒重,孤城水气昏。
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屯。
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拼音
gāo zhāi cháng jiàn yě,chóu zuò gèng lín mén。
shí yuè shān hán zhòng,gū chéng shuǐ qì hūn。
jiā méng dī zhǒng jiǒng,zuǒ dān quǎn róng tún。
zhōng rì yōu bēn zǒu,guī qī wèi gǎn lùn。
注释
- 愁坐:忧愁独坐
- 高斋:高处的书斋
- 葭萌:古地名(今四川广元一带)
- 氐种:古代少数民族氐族
- 左担:古地名(今四川平武一带)
- 犬戎:古代少数民族,此处指吐蕃
译文
高斋常见荒野景,忧愁独坐更近门。
十月山色寒愈重,孤城水气日色昏。
葭萌氐族居地远,左担吐蕃正屯军。
终日忧心战乱走,归期不敢与人论。
背景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冬,杜甫53岁在成都时。诗中通过”愁坐”意象展现三重背景:
- 地理形势:成都西北的少数民族分布
- 军事威胁:吐蕃入侵的紧张局势
- 个人处境:漂泊西南的忧国之情
赏析
- 艺术特色:
- 空间展开(高斋-荒野-边地)
- 气候渲染(山寒/水昏)
- 地名对仗(葭萌/左担)
- 结句沉郁
- 思想内涵:
- 对边疆战事的忧虑
- 漂泊者的无力感
- 少数民族问题的关注
- 知识分子责任感
- 表现手法:
- 即景抒怀
- 地名象征
- 虚实相生
- 留白艺术
评价
- 宋·刘辰翁:”‘未敢论’三字,血泪写成”
- 明·王嗣奭:”杜诗善写边愁”
- 清·仇兆鳌:”地理精确,非亲历不能道”
- 近人陈寅恪:”展现唐代民族关系实况”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