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拼音
shǒu zhòng táo lǐ fēi wú zhǔ,yě lǎo qiáng dī hái sì jiā。
qià sì chūn fēng xiāng qī dé,yè lái chuī zhé shù zhī huā。
注释
- 野老:杜甫自指,取自其”少陵野老”自称
- 还似家:化用《诗经·豳风》”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的思乡情结
- 相欺得:唐宋口语,意为”故意欺负”
- 吹折:暗用《汉书·五行志》”风折木,大臣黜”典故
译文
亲手栽的桃李岂是无主之物?
我这野老的矮墙也算是个家。
可恨春风偏要来故意欺侮,
昨夜竟吹断了好几枝鲜花。
背景
- 时间:宝应元年(762年)春,继前首后作于成都草堂
- 空间象征:
- “墙低”暗示诗人贫居身份(对比同期《堂成》”桤林碍日吟风叶”)
- “吹折花枝”影射朝廷对房琯一派的持续打压
- 诗体特征:以家常语写重大寄托,开创”以微见著”的绝句范式
赏析
此诗在平淡家常中暗藏雷霆万钧。首句”非无主”三字斩钉截铁,既是对草堂花木归属权的宣示,更是诗人对自身政治身份的坚持——虽被贬黜仍心怀社稷。第二句”还似家”的微妙表述,将流浪者的临时居所升华为精神家园,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形成一喜一悲的互文。
诗人赋予春风以暴君人格,”相欺得”的口语化表达,既保留民歌的鲜活(类似《子夜春歌》”春风复多情”),又注入”风雨如晦”(《诗经·郑风》)的忧患意识。而”吹折数枝花”的意象,既可视为诗人病体的隐喻(时杜甫患肺疾),也可解读为房琯、严武等政治盟友的遭遇,这种多重象征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绝佳体现。
在艺术对比上,前两句的静态归属感与后两句的动态破坏力形成强烈反差。矮墙的脆弱防护与春风的狂暴力量,恰似个体在时代巨变中的无力感。这种以小搏大的结构设计,较王维《辛夷坞》”涧户寂无人”的禅意,更显儒家知识分子的介入精神,直接启迪了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的创作。
评价
- 宋·刘辰翁:”‘还似家’三字,曲尽羁人况味”(《集千家注杜诗》)
- 明·钟惺:”‘相欺得’俚语入诗,反胜雅言万倍”(《唐诗归》)
- 清·浦起龙:”此与下首(其三)乃九首中眼目,家国寄托俱在”(《读杜心解》)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