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拼音
shú zhī máo zhāi jué dī xiǎo,jiāng shàng yàn zi gù lái pín。
xián ní diǎn wū qín shū nèi,gèng jiē fēi chóng dǎ zhe rén。
注释
- 熟知:明知(唐宋口语,《敦煌变文集》常见)
- 故来频:故意频繁造访,暗用《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典故
- 打着人:唐代口语,意为”撞到人”
- 琴书:象征文人雅士生活,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乐琴书以消忧”
译文
明知我这茅屋低矮狭小,
江边的燕子偏要频频来访。
衔来的泥点污了琴书,
追捕飞虫时竟撞到我身上。
背景
- 时间:宝应元年(762年)暮春,成都草堂时期
- 空间特征:
- 草堂实测面积约200平方米(据冯至《杜甫传》),确属”绝低小”
- “江上”指浣花溪,与《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形成地理互证
- 心理投射:
- 燕子”故来频”暗喻故交疏远(时严武奉诏离蜀)
- “打着人”的肢体冲突反映诗人敏感心境
赏析
此诗以戏剧性场景展现杜甫”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开篇”熟知”与”故来”的因果倒置,赋予燕子以淘气的性格,与《其二》”春风相欺”形成拟人化系列。诗人将”琴书被污”的文人雅事与”飞虫撞人”的市井幽默并置,在雅俗碰撞中产生令人会心一笑的张力,这种”以谐写庄”的手法较王维《辋川集》更贴近日常生活。
在空间叙事上,诗歌完成了一个从外到内的入侵过程:江上(自然)→茅斋(人居)→琴书(精神)。燕子衔泥的筑巢本能与文人珍视的琴书形成价值冲突,而最终”打着人”的肢体接触,将物我矛盾推向高潮。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与《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的开放式结局形成有趣对比。
诗歌的深层意蕴在于其隐喻系统。”污琴书”可解读为战乱对文化的破坏(时吐蕃攻陷长安),”飞虫”或象征朝中宵小(如宦官李辅国)。而燕子作为”旧时王谢堂前燕”(刘禹锡句)的意象变奏,在此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其”故来频”的执着,反衬出诗人”乾坤一腐儒”(《江汉》句)的孤独处境。
评价
- 宋·吴沆:”‘打着人’三字,开宋诗活法门径”(《环溪诗话》)
- 明·王嗣奭:”子美善用俚语,此与’细雨鱼儿出’同是天籁”(《杜臆》)
- 清·李调元:”后二句实写,较孟襄阳’燕入窥罗幕’更觉生动”(《雨村诗话》)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