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
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
拼音
hú lǔ hé zēng shèng,gān gē bù kěn xiū。
lǘ yán tīng xiǎo zi,tán huà mì fēng hóu。
注释
- 胡虏:指安史叛军(安禄山为胡人)
- 闾阎:里巷,指民间
- 小子:年轻人
- 觅封侯:追求军功封侯
译文
胡人何曾真强盛?战乱却总不肯停。
里巷听闻年轻人,高谈阔论求军功。
背景
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年)春,杜甫52岁漂泊梓州时。诗中展现三重背景:
- 军事形势:安史叛军已现颓势
- 社会风气:民间热衷军功的心态
- 诗人立场:对盲目求战的批判
赏析
- 艺术特色:
- 反问起笔(”何曾盛”)
- 对比手法(胡虏衰/干戈续)
- 细节白描(”听小子”场景)
- 结句讽喻
- 思想内涵:
- 对战事延宕的质疑
- 对功利心态的忧虑
- 知识分子的清醒认知
- 对和平的深切呼唤
- 表现手法:
- 以小见大
- 借事讽世
- 虚实相生
- 留白艺术
评价
- 宋·黄彻:”‘不肯休’三字,刺透战乱本质”
- 明·王嗣奭:”杜诗善写世态人心”
- 清·浦起龙:”小子封侯句,见老杜忧世”
- 近人闻一多:”展现战乱中的人性观察”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