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其八

杜甫

澶漫山东一百州,削成如案抱青丘。
苞茅重入归关内,王祭还供尽海头。

拼音

chán màn shān dōng yī bǎi zhōu,xuē chéng rú àn bào qīng qiū。
bāo máo chóng rù guī guān nèi,wáng jì hái gòng jìn hǎi tóu。

注释

  1. 澶(chán)漫:广阔连绵,语出《庄子·马蹄》”澶漫为乐”
  2. 削成如案:形容地形平坦如几案,典出《水经注》”华山削成四方”
  3. 苞茅:祭祀用的菁茅,象征诸侯臣服,《左传》”尔贡苞茅不入”
  4. 王祭:周天子祭祀,此处喻唐王朝权威重建
  5. 海头:东海之滨,指最边远地区

译文

广袤的太行以东百州之地,
平坦如几案环抱着青丘。
贡茅重新纳入关内管辖,
王廷祭祀可直达海疆尽头。

背景

  • 时间:大历二年(767年)秋,时杜甫流寓夔州
  • 历史事件:
    • 河北诸镇(田承嗣等)首次入朝纳贡(《资治通鉴》载)
    • 代宗推行”姑息政策”换取表面统一
  • 诗人心境:
    • 表面欢喜实则暗含忧虑(后证实田承嗣次年即叛)
    • 与《诸将五首》”独使至尊忧社稷”形成思想呼应

赏析

此诗在颂圣表象下暗藏深刻的历史洞察。开篇以”澶漫山东”的宏阔地理起笔,通过”削成如案”的比喻,将河北地形转化为政治隐喻——藩镇割据势力看似被”削平”臣服。第三句”苞茅重入”用《左传》楚子问鼎的典故,表面歌颂藩镇纳贡,实则暗示中央权威的脆弱性(需借古礼装点门面)。尾句”尽海头”的夸张表述,暴露出诗人对”王祭”实际效力的怀疑,与《春秋》”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的警示遥相呼应。

在艺术表现上,杜甫创造性地改造了”口号体”的传统功能。通常用于宫廷应制的颂诗形式,在此被注入”微而显”(《文心雕龙》语)的史家笔法。”青丘”(传说中东方仙山)与”海头”的地理对仗,构建起一个虚实相生的政治空间,既反映现实版图重整,又暗喻王道理想的虚幻。这种”颂中寓刺”的手法,较王维《和贾至早朝大明宫》的纯粹颂圣更显思想深度。

诗歌的时空结构尤具匠心:前两句横向铺展空间(山东百州),后两句纵向延伸时间(从周代苞茅到当代王祭),形成经纬交织的历史坐标系。而”削””抱””入””供”四个动词的精准运用,将静态地理转化为动态政治进程,直接影响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的时空表现艺术。

评价

  • 宋·黄鹤:”‘苞茅’句用典入化,较《承闻河北捷报》更见史识”(《补注杜诗》)
  • 明·王嗣奭:”十二首中此篇最婉而多风,后来李义山《随师东》祖此”(《杜臆》)
  • 清·浦起龙:”‘尽海头’三字,已预见到藩镇之尾大不掉”(《读杜心解》)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