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逾辽水北滹沱,星象风云喜共和。
紫气关临天地阔,黄金台贮俊贤多。
拼音
dōng yú liáo shuǐ běi hū tuó,xīng xiàng fēng yún xǐ gòng hé。
zǐ qì guān lín tiān dì kuò,huáng jīn tái zhù jùn xián duō。
注释
- 辽水:今辽河,唐代安东都护府辖地
- 滹沱:滹沱河,河北道北部界河
- 星象共和:典出《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利中国”
- 紫气关:函谷关,老子出关传说地,此处代指潼关
- 黄金台:燕昭王招贤台,喻代宗朝廷
译文
东跨辽河北至滹沱,
天象祥和共庆统一。
雄关紫气涵容天地,
黄金台上聚满贤才。
背景
- 时间:大历二年(767年)秋作于夔州
- 历史语境:
- 河北三镇(魏博、成德、幽州)首次象征性入朝
- 《旧唐书》载”大历二年正月,淮南、河北诸道节度使入朝”
- 诗学意图:
- 表面颂扬实则暗讽(黄金台典暗示朝廷用人失察)
- 与《有感五首》”不过行俭德”形成思想呼应
赏析
此诗以天文地理的宏阔意象包裹着尖锐的政治讽喻。首联”辽水-滹沱”的地理对仗,构建起一个从东北到华北的帝国想象空间,而”星象共和”的祥瑞表述,实为对《周礼》”以星土辨九州之地”的戏仿——诗人深知所谓”共和”仅是藩镇与朝廷的暂时妥协。紫气关的典故运用尤具深意,函谷关作为道家”无为而治”的象征,在此反衬出代宗朝廷的功利性招抚政策。
在空间叙事上,诗歌呈现三重递进结构:地表(辽水滹沱)→天象(星象风云)→人文(黄金台)。这种”天地人”三才的古典思维框架中,”黄金台贮俊贤多”的结句构成绝妙反讽——燕昭王真诚招贤的典故,与当时藩镇入朝的权谋本质形成强烈反差。杜甫特意选用”贮”(储存)而非”聚”,暗示所谓”俊贤”实为政治筹码。
诗歌的隐喻系统植根于盛唐记忆。”紫气”意象令人联想玄宗朝《霓裳羽衣曲》的祥瑞狂欢,而此刻的”天地阔”却映射着疆域虽复、权威已衰的现实。这种”以盛写衰”的手法,较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更显沉痛,直接启迪了李商隐《贾生》”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创作。
评价
- 宋·黄伯思:”‘喜共和’三字,曲笔写尽中唐困局”(《东观余论》)
- 明·胡震亨:”紫气黄金之对,藏着安史之乱前后三十年沧桑”(《唐音癸签》)
- 清·钱谦益:”十二首中此篇最似初唐应制体,而讥刺愈深”(《钱注杜诗》)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