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突骑邯郸儿,酒酣并辔金鞭垂。
意气即归双阙舞,雄豪复遣五陵知。
拼音
yú yáng tū qí hán dān ér,jiǔ hān bìng pèi jīn biān chuí。
yì qì jí guī shuāng què wǔ,xióng háo fù qiǎn wǔ líng zhī。
注释
- 渔阳突骑:安禄山起兵之地精锐骑兵(《旧唐书》载”渔阳精卒”)
- 邯郸儿:赵地豪侠少年,典出《汉书·地理志》”邯郸北通燕涿,有矜诈之风”
- 双阙:皇宫门前望楼,代指朝廷
- 五陵:长安豪族聚居地(《西都赋》”南望杜霸,北眺五陵”)
- 意气:双关语,既指骑士气概,又暗讽虚骄之气
译文
渔阳精锐与邯郸豪少,
酒酣并马金鞭低垂。
狂傲之气直冲宫阙起舞,
骁勇姿态更向五陵炫示。
背景
- 时间:大历二年(767年)秋,夔州时期
- 历史细节:
- 田承嗣等藩镇首领入朝时”带甲骑从入长安”(《资治通鉴》卷224)
- 代宗赐宴麟德殿”奏九部乐”(《册府元龟》卷111)
- 诗学策略:
- 以”欢喜”写隐忧,延续《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批判视角
- “五陵”意象与《秋兴八首》形成长安记忆互文
赏析
此诗在欢庆表象下暗藏锋刃。开篇”渔阳突骑”四字如惊雷乍响——这正是安史叛军的代称(《新唐书》”禄山养同罗、奚、契丹八千人为假子,号’曳落河'”),诗人故意让历史幽灵重现长安街市。”酒酣并辔”的骄纵场景,通过”金鞭垂”的细节白描,暴露出藩镇将领的僭越之态:下垂的金鞭实为倒持太阿,暗示武力威胁未消。
颔联”双阙舞”与”五陵知”的空间对仗极具深意。朝廷宫殿成为藩镇表演的舞台(《旧唐书》载田承嗣”于御前走马击球”),而五陵豪族作为权力网络的节点,见证着中央权威的式微。杜甫巧妙化用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的句式,却将少年行乐转化为政治警示,这种”旧瓶新酒”的手法,较白居易《轻肥》”意气骄满路”更显沉郁。
诗歌的音韵设计暗含玄机。”骑-儿””垂-知”的尖细韵脚(齐齿呼),与”突骑””雄豪”的粗犷意象形成声义对抗,恰似朝廷与藩镇的脆弱平衡。而”即归””复遣”的急促连动,揭示出所谓”入朝”实为政治作秀,与《春秋》”郑伯克段于鄢”的微言大义一脉相承。
评价
- 宋·刘辰翁:”‘金鞭垂’三字,曲尽骄将情态”(《集千家注杜诗》)
- 明·王嗣奭:”十二首中此篇最似《史记·汲郑列传》赞语,冷眼热肠”(《杜臆》)
- 清·卢世㴶:”结句’五陵知’与《哀王孙》’五陵佳气无时无’同看,便见盛衰之变”(《读杜私言》)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