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将五首·其二

杜甫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拼音

Hán gōng běn yì zhù sān chéng,nǐ jué tiān jiāo bá hàn jīng。
Qǐ wèi jìn fán Huí hé mǎ,fān rán yuǎn jiù shuò fāng bīng。
Hú lái bù jué tóng guān ài,lóng qǐ yóu wén jìn shuǐ qīng。
Dú shǐ zhì zūn yōu shè jì,zhū jūn hé yǐ dá shēng píng。

注释

  1. 韩公:张仁愿(封韩国公)
  2. 三城:指朔方三受降城(防御突厥)
  3. 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此指外族
  4. 拔汉旌:侵犯唐朝
  5. 回纥马:借回纥骑兵平叛
  6. 朔方兵:唐朝边防军
  7. 潼关隘:潼关天险
  8. 龙起:指唐肃宗灵武即位
  9. 晋水清:象征天命所归
  10. 至尊:皇帝

译文

韩国公本意筑三受降城,
为阻外族侵犯唐疆。
岂料如今尽借回纥兵马,
反倒远来救援朔方军防。
胡骑入侵不觉潼关险要,
圣主中兴犹闻晋水清祥。
独让天子忧虑国家安危,
诸将何以报答太平景象?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针对唐廷依赖回纥兵力平定安史之乱引发的边防危机,批判将领失职,表达对国防自主的呼吁。

赏析

  1. 艺术特色:
  • 今昔对比:张仁愿筑城(昔)vs借兵回纥(今)
  • 反诘手法:”诸君何以”增强批判力度
  • 用典精当:晋水清(《左传》典故)
  • 结构严谨:前四句叙事,后四句问责
  1. 思想内涵:
  • 军事观:反对过度依赖外族兵力
  • 政治观:强调将领责任担当
  • 历史观:以汉唐盛衰为鉴
  • 价值观:维护国家军事主权

评价

  1. 宋代黄鹤《补注杜诗》:
    “此篇直陈时弊,有良史之风。”
  2. 明代王嗣奭《杜臆》:
    “二十八字,一部《边防论》。”
  3.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
    “词严义正,可作《唐书》论赞。”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