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拼音
Qù nián dēng gāo Qī xiàn běi, jīn rì chóng zài Fú jiāng bīn.
Kǔ zāo bái fà bù xiāng fàng, xiū jiàn huáng huā wú shù xīn.
Shì luàn yù yù jiǔ wéi kè, lù nán yōu yōu cháng bàng rén.
Jiǔ lán què yì shí nián shì, cháng duàn Lí shān qīng lù chén.
注释
- 郪县:今四川三台县(杜甫765-766年居所)
- 涪江:嘉陵江支流(流经绵阳)
- 不相放:不放过(指白发不断生长)
- 黄花:菊花(重阳节象征)
- 郁郁:忧愁貌
- 傍人:依附他人
- 酒阑:酒宴将尽
- 骊山:长安名胜(代指盛唐记忆)
译文
去年重阳登高在郪县北,
今日又到涪江边重游。
可恨白发不肯放过我,
羞见菊花年年新绽。
乱世中长久漂泊为客,
路途艰难常要仰仗他人。
酒尽时忽忆十年往事,
想起骊山旧游更断肠。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6岁流寓夔州。通过对比两年重阳境遇,抒发战乱中衰老漂泊之痛,是杜甫重阳题材的姊妹篇。
赏析
- 艺术特色:
- 时间对照:”去年”与”今日”的漂泊轨迹
- 拟人手法:白发”不相放”的压迫感
- 意象反讽:黄花”新”与诗人”老”的对比
- 记忆闪回:骊山往事(盛唐)与当下(乱世)的撕裂感
- 思想内涵:
- 生命意识:衰老不可抗拒的焦虑
- 历史意识:个人记忆与时代剧变
- 伦理困境:依附他人的精神屈辱
- 创伤记忆:骊山象征的盛世终结
评价
- 宋代黄彻《䂬溪诗话》:
“两首《九日》,前悲身世,后哭乾坤。” - 明代钟惺《唐诗归》:
“‘羞见黄花’四字,写尽老杜晚境。” -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
“骊山一结,如闻《黍离》之叹。”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