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拼音

Tóng zhì qíng qīn sì shí nián, zhōng jiān xiāo xī liǎng máng rán.
Gèng wéi hòu huì zhī hé dì? Hū màn xiāng féng shì bié yán.
Bù fèn táo huā hóng shèng jǐn, shēng zēng liǔ xù bái yú mián.
Jiàn nán chūn sè hái wú lài, chù wǔ chóu rén dào jiǔ biān.

注释

  1. 童稚情亲:儿时亲密友谊
  2. 两茫然:彼此失去联系
  3. 忽漫:突然偶然
  4. 不分:不料
  5. 生憎:特别厌恶
  6. 无赖:任性恼人
  7. 触忤:冒犯触动

译文

儿时情谊已过四十年,
中间音讯全无两茫然。
再会将在何地更难料?
突然相逢竟是离别宴。
不料桃花红艳胜锦绣,
偏恨柳絮洁白赛丝绵。
剑南春色依旧没来由,
触我愁绪直到酒杯前。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杜甫52岁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时。与童年故交路六侍御久别重逢即逢离别,借春景抒写人生无常之慨。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时间跳跃:四十年跨度与瞬间相逢的戏剧性
  • 反衬手法:乐景(桃红柳絮)写哀情(离愁)
  • 矛盾修辞:”不分”(意外)与”生憎”(厌恶)的张力
  • 拟人手法:春色”无赖”的个性化表达
  1. 思想内涵:
  • 友情观:童年情谊的纯粹性
  • 生命意识:人生聚散的偶然性
  • 自然观:景物与心境的冲突
  • 悲剧意识:美好事物引发的痛苦

评价

  1. 宋代刘辰翁评:
    “寻常离别,写到极处,便是杜公。”
  2. 明代王嗣奭《杜臆》:
    “‘不分”生憎’四字,写尽老杜晚年心境。”
  3.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
    “此诗较《赠卫八处士》更觉悲凉。”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