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拼音

luò chéng yī bié sì qiān lǐ,hú qí cháng qū wǔ liù nián。
cǎo mù biàn shuāi xíng jiàn wài,bīng gē zǔ jué lǎo jiāng biān。
sī jiā bù yuè qīng xiāo lì,yì dì kàn yún bái rì mián。
wén dào hé yáng jìn chéng shèng,sī tú jí wèi pò yōu yān。

注释

  1. 洛城:洛阳,杜甫故乡(祖籍襄阳,生于巩县)
  2. 剑外:剑门关以南,指蜀地
  3. 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4. 幽燕:安史叛军老巢(今北京一带)
  5. 清宵立:化用《诗经·小雅》”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译文

自洛阳一别已漂泊四千里,
胡骑肆虐长达五六年。
草木凋零时流落剑南,
战乱阻隔终老江畔。
思家时月下徘徊伫立,
忆弟际白日望云独眠。
闻说河阳近日传捷报,
望司徒速破幽燕叛军!

背景

  • 时间:上元元年(760年)秋,杜甫居成都草堂
  • 历史事件:
    • 安史之乱第五年(755-763年)
    • 李光弼河阳之战大捷(《资治通鉴》卷221)
  • 个人境遇:
    • 弟杜占、杜观流散各地
    • 与《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为同期作品

赏析

《恨别》以时空的双重变奏展现乱世漂泊的生存困境。首联”四千里”与”五六年”的数字对仗,将个人离愁(空间)与时代苦难(时间)熔铸为史诗性刻度。”草木变衰”的季节意象与”兵戈阻绝”的社会现实叠加,使自然代谢与历史暴力形成同构——诗人用”老江边”的”老”字,将被动承受的”阻绝”转化为主动的生命沉淀,彰显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颈联的昼夜对照堪称杜诗经典。”步月清宵立”与”看云白日眠”构成反常态的生活图景:月夜本应安眠却起立思乡,白日本该劳作却卧看浮云。这种颠倒的作息,既是对《诗经》”寤寐思服”的创造性转化,又比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更显人性真实。诗人以”步-立””看-眠”的四个动词,勾勒出魂不守舍的精神状态,较《春望》”白头搔更短”更具动态感染力。

尾联的军事捷报处理尤见匠心。在六句低沉铺垫后,”闻道”二字如云开见日,但”急为”的催促又暴露诗人清醒认知——河阳之胜远非终战。这种”希望中蕴含焦虑”的矛盾心理,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纯粹狂喜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杜甫历史洞察力的深化。

评价

  • 宋·罗大经:”‘清宵立”白日眠’六字,写尽乱离人况味”(《鹤林玉露》)
  • 明·胡应麟:”老杜七律结句,唯此篇与’指挥若定失萧曹’最见章法”(《诗薮》)
  • 清·沈德潜:”末联热肠,较《秦州杂诗》’西征问烽火’更见老成”(《唐诗别裁》)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