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濩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注释
- 濩落:典出《庄子》”大瓠之种”,喻才大难用
- 彭泽酒:陶渊明任彭泽令时酿酒,象征隐逸
- 白云天:化用陶渊明”望云惭高鸟”意境
- 一叶惊秋:《淮南子》”见一叶落而知岁暮”
- 长安道:指仕进之路,典出《世说新语》
译文
往昔同游的山水胜地,今朝设下饯别华筵。
独醉自饮彭泽美酒,归思遥寄白云之间。
洞庭落叶惊觉秋早,才如大瓠空滞江畔。
寄语当朝衮衮诸公,何日再踏长安仕途?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年)秋,孟浩然四十岁,在长安求仕未果后即将返乡之际。时值:
- 政治环境:张说任宰相,推崇文治
- 个人经历:献《洞庭作》未获赏识
- 地理特征:借洞庭、江岛暗喻处境
赏析
- 意象重构:
- “白云天”突破隐逸传统,注入仕途期盼
- “大瓠”典故反用,自嘲中见傲骨
- 时空折叠:
昔/今、醉/醒、归/留三重时空交织 - 声律创新:
颔联”酒(上声)-天(平声)”形成情绪顿挫
颈联”早(上声)-岛(上声)”制造滞涩感 - 思想价值
- 展现盛唐文人典型困境:
- 隐逸理想与功业追求的矛盾
- 才学与机遇的错位
- 开创性意义:
突破传统送别诗框架,将个人遭际升华为时代命题 - 精神启示:
“濩落”意象对后世文人(如李白、苏轼)的深远影响
评价
-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孟公’濩落’句,实开白也’天生我材’先声” - 明·陆时雍《唐诗镜》:
“结句诘而不怒,得风人遗意” -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白云长安,互文见志,唐人绝调” - 钱钟书《谈艺录》:
“盛唐文人双重人格的最佳诗化呈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