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

孟浩然

扬子津头夜泊船,水禽相唤宿沙边。
风鸣两岸蒹葭响,月照一江波浪悬。
访旧已悲泉下客,逢君复感鬓边年。
明朝又向江南去,目断长山隔暮烟。

拼音

Yáng zǐ jīn tóu yè bó chuán, shuǐ qín xiāng huàn sù shā biān.
Fēng míng liǎng àn jiān jiā xiǎng, yuè zhào yī jiāng bō làng xuán.
Fǎng jiù yǐ bēi quán xià kè, féng jūn fù gǎn bìn biān nián.
Míng cháo yòu xiàng jiāng nán qù, mù duàn cháng shān gé mù yān.

注释

  1. 扬子津:长江渡口(今扬州南)
  2. 润州:今江苏镇江
  3. 长山:润州山名
  4. 蒹葭:芦苇
  5. 泉下客:已故友人
  6. 鬓边年:鬓发斑白的年纪

译文

夜晚停船扬子渡口,
水鸟相呼栖宿沙洲。
风吹两岸芦苇作响,
月照江面波光浮动。
寻访旧友悲叹多已作古,
遇见你又感岁月匆匆。
明日又要启程江南,
遥望长山隔断暮烟。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孟浩然38岁漫游吴越时期,夜泊长江时怀念润州隐士刘姓友人,融合羁旅之思与生命感慨。

赏析

  1. 艺术特色:
  • 视听交响:风鸣蒹葭(听觉)与月照波浪(视觉)
  • 时空对照:夜泊(现在)与明朝(未来)
  • 意象经营:暮烟/鬓霜的双重衰老象征
  • 情感递进:由悲故人→感年华→怅离别
  1. 思想内涵:
  • 生命观:”泉下客”与”鬓边年”的死亡意识
  • 友情观:隐士间的精神共鸣
  • 羁旅观:江南行役的漂泊感
  • 自然观:江景对情感的催化

评价

  1. 宋代刘辰翁评:
    “末句暮烟二字,写尽人生隔阂。”
  2.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
    “孟公寄友诗,此篇最得顿挫之妙。”
  3.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
    “泉下、鬓边之对,令人悚然惊秋。”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