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太史北楼新亭

孟浩然

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
谁道山林近,坐为符竹拘。
丽谯非改作,轩槛是新图。
远水自嶓冢,长云吞具区。
愿随江燕贺,羞逐府僚趋。
欲识狂歌者,丘园一竖儒。

拼音

fǎn gēng yì wèi suì,rì xī dēng chéng yú。
shuí dào shān lín jìn,zuò wèi fú zhú jū。
lì qiáo fēi gǎi zuò,xuān jiàn shì xīn tú。
yuǎn shuǐ zì bō zhǒng,cháng yún tūn jù qū。
yuàn suí jiāng yàn hè,xiū zhú fǔ liáo qū。
yù shí kuáng gē zhě,qiū yuán yī shù rú。

注释

  1. 符竹:指官员的符节(象征官职束缚)
  2. 丽谯:壮美的城楼
  3. 嶓冢:嶓冢山(汉水发源地)
  4. 具区:太湖古称
  5. 竖儒:谦称自己为浅陋儒生
  6. 江燕:自由飞翔的燕子(喻隐士)

译文

归隐心愿未能实现,朝夕徘徊城墙角落。
谁说山林近在咫尺,却被官印牢牢束缚。
城楼并非重新改建,栏杆却是崭新设计。
远水来自嶓冢山脉,长云吞吐太湖浩渺。
宁愿追随江燕自由,羞于追逐府僚逢迎。
若要认识狂歌之人,不过是乡野一介寒儒。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41岁短暂入仕后。诗中包含:

  1. 地理特征:太湖流域的山水景观
  2. 仕宦经历:任荆州从事的短暂官场体验
  3. 心理矛盾:仕与隐的激烈冲突

赏析

  1. 艺术突破:
  • “符竹拘”与”江燕贺”的意象对撞
  • “嶓冢””具区”的地理空间拉伸
  • “狂歌者””竖儒”的身份解构
  1. 思想价值:
  • 揭示盛唐文人”仕隐两难”的生存困境
  • 开创性使用地理意象表达精神困境
  • 对官场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1. 结构创新:
    前四句(矛盾)→中四句(景观)→后四句(抉择)
    形成”现实-自然-理想”的三重奏

评价

  1.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符竹拘’三字,写尽宦途况味”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地理意象的运用,开王维先声”
  3.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竖儒’自称,傲骨愈显”
  4. 钱钟书《谈艺录》:
    “展现中国文人’仕隐情结’的经典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