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拼音
shí wǔ cǎi yī nián,chéng huān cí mǔ qián。
xiào lián yīn suì gòng,huái jú xiàng qín chuān。
sì zuò tuī wén jǔ,zhōng láng xǔ zhòng xuān。
fàn zhōu jiāng shàng bié,shuí bù yǎng shén xiān。
注释
- 彩衣年:十五岁少年(典出老莱子彩衣娱亲)
- 孝廉: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借指明经科)
- 怀橘:陆绩怀橘孝母典故
- 秦川:关中平原(代指长安)
- 文举:孔融字文举(喻才华)
- 中郎:蔡邕曾任中郎将(喻识才)
译文
十五岁彩衣娱亲时,常伴慈母共享天伦。
今以孝廉岁贡身份,怀揣孝心奔赴长安。
满座推许孔融之才,中郎盛赞王粲文章。
江上泛舟依依惜别,谁人不羡此等风神?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孟浩然47岁在襄阳时。诗中包含:
- 科举背景:唐代”怀牒自列”的荐举制度
- 孝道文化:汉代以来”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传统
- 家庭伦理:士子功名与母教的关系
- 地理特征:汉江送别的典型场景
赏析
- 艺术突破:
- 双重用典(彩衣/怀橘)
- 今古互文(文举/仲宣)
- “神仙”意象的世俗化重构
- 家庭伦理与功名意识的诗性调和
- 思想价值:
- 展现唐代”孝-忠”的价值转换
- 重塑”母教子孝”的家庭范式
- 开创性将荐举制度诗意呈现
- 对”才德兼备”理想人格的塑造
- 结构创新:
家庭场景→科举征程→才德认证→江上送别
形成”家-国-天下”的递进结构
评价
-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怀橘秦川’句,尽显盛唐选士之制”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双典并用,见孟公熔铸之功” -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神仙’之誉,非虚美乃实录” - 近人陈寅恪:
“唐代科举与家族伦理关系的诗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