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拼音
Shān sì zhōng míng zhòu yǐ hūn,yú liáng dù tóu zhēng dù xuān。
Rén suí shā àn xiàng jiāng cūn,yú yì chéng zhōu guī lù mén。
Lù mén yuè zhào kāi yān shù,hū dào páng gōng qī yǐn chù。
Yán fēi sōng jìng cháng jì liáo,wéi yǒu yōu rén zì lái qù。
注释
- 鹿门:鹿门山(襄阳名山,孟浩然隐居处)
- 渔梁:襄阳汉水渡口
- 庞公:东汉隐士庞德公
- 岩扉:岩洞石门
- 幽人:隐士(诗人自指)
译文
山寺钟响白昼已昏,
渔梁渡口争渡喧腾。
人们沿着沙岸回江村,
我也乘舟归向鹿门。
鹿门月光穿透雾树,
忽然来到庞公隐居处。
石门松径长年寂寥,
唯有隐者独来独往。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前后,孟浩然47岁隐居鹿门山时。通过夜归途中的时空转换,展现其”隐士身份”的自觉认同。
赏析
- 艺术特色:
- 声景对比:钟鸣(宗教)vs争渡(世俗)的听觉张力
- 光影经营:月照烟树的光影效果
- 空间跳跃:渡头(尘世)→鹿门(隐逸)的转换
- 身份标识:”幽人”的自我定义
- 思想内涵:
- 隐逸观:对庞德公精神的继承
- 时间观:昼夜交替的生命感悟
- 空间观:尘世与隐所的对立统一
- 自我观:隐者身份的终极确认
评价
- 宋代刘辰翁评:
“‘幽人’二字,襄阳一生诗眼。” -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
“后四句忽入幻境,是孟公独造处。”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清绝幽绝,王孟之祖。”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