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拼音

chū gǔ wèi tíng wǔ,zhì jiā yǐ xī xūn。
huí zhān xià shān lù,dàn jiàn niú yáng qún。
qiáo zǐ àn xiāng shī,cǎo chóng hán bù wén。
héng mén yóu wèi yǎn,zhù lì dài fū jūn。

注释

  1. 亭午:正午时分(”亭”为正中之意)
  2. 夕曛:黄昏落日余晖(”曛”指落日余光)
  3. 樵子:砍柴人(反映山居生活)
  4. 衡门:横木为门(典出《诗经》,喻贫士居所)
  5. 夫君:对友人王白云的尊称

译文

出山谷时未到正午,到家已是黄昏时分。
回望下山的小路,只见牛羊成群。
砍柴人悄然隐去,草中寒虫不再鸣叫。
简陋柴门依然敞开,久久伫立等待友人。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深秋,孟浩然45岁与隐士王迥(号白云先生)同游道观后。诗中包含:

  1. 时间特征:秋日山行的昼夜变化
  2. 生活场景:唐代山村黄昏景象
  3. 交友状况:与隐士王迥的深厚情谊
  4. 季节特征:深秋物候变化

赏析

  1. 艺术突破:
  • 时间压缩(亭午→夕曛的快速流逝)
  • 视听通感(视觉:牛羊群;听觉:虫不鸣)
  • 今古意象(衡门/夫君的典雅运用)
  • 结句留白
  1. 思想价值:
  • 对隐逸友谊的深沉书写
  • 时间意识的诗性表达
  • 山村生活的真实记录
  • 盛唐隐士的精神守望
  1. 结构创新:
    时间演进→空间回望→环境描写→情感聚焦
    四重交响结构

评价

  1. 宋·刘辰翁《须溪评点》:”‘待夫君’三字,写尽千古高士情”
  2. 明·胡应麟《诗薮》:”二十字中含《诗经》风骨”
  3.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神韵在’衡门未掩'”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