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拼音
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chù chù wén tí niǎo。
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注释
-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已亮(反映春困的自然现象)
- 啼鸟:鸣叫的鸟儿(体现春季鸟类活动)
- 风雨声:夜间风雨的听觉记忆(唐代气候特征)
- 花落:春花被风雨打落(暮春物候特点)
译文
春夜熟睡不觉天已破晓,处处传来鸟儿欢快啼叫。
昨夜依稀听见风雨交加,不知多少花儿被风吹掉。
背景
此诗约作于开元年间(713-741),孟浩然隐居襄阳时。诗中包含:
- 季节特征:暮春时节的典型景象
- 生活场景:隐士晨起的日常片段
- 听觉体验:由鸟鸣引发的联想
- 时间意识:夜间到清晨的时间流转
赏析
- 艺术突破:
- 感官转换(听觉:鸟啼→回忆:风雨)
- 时间折叠(夜晚→清晨的时空跳跃)
- 留白艺术(”知多少”的开放式结尾)
- 口语入诗(”不觉晓”的生活化表达)
- 思想价值:
- 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感捕捉
- 隐逸生活的诗意呈现
- 生命无常的哲学暗示
- 盛唐山水诗的典范之作
- 结构创新:
醒觉→听闻→回忆→遐想
四重心理流动结构
评价
- 宋·刘辰翁《须溪评点》:”‘知多少’三字,是唐人绝句妙境”
- 明·胡应麟《诗薮》:”二十字中,含无限春光”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风流闲美,正不在多”
- 现代学者闻一多:”最自然的诗,最中国的诗”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