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笑酣歌。
幽赏未云毕,烟光奈夕何。
拼音
shuǐ tíng liáng qì duō,xián zhào wǎn lái guò。
jiàn yǐng jiàn téng zhú,tán xiāng wén jì hé。
yě tóng fú zuì wǔ,shān niǎo xiào hān gē。
yōu shǎng wèi yún bì,yān guāng nài xī hé。
注释
- 滕逸人:姓滕的隐士(名不详)
- 别业:别墅(反映唐代隐士的居住条件)
- 芰荷:菱角与荷花(唐代江南常见水生植物)
- 野童:村童(反映隐士与村民的和谐关系)
- 烟光:暮色中的光影(唐代诗歌特有审美意象)
译文
水亭中凉意袭人,傍晚闲荡小舟来访。
涧中倒映藤竹倩影,潭面飘来菱荷清香。
村童搀扶醉态起舞,山鸟欢笑着歌声。
幽雅赏玩尚未尽兴,无奈暮色已染霞光。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年)夏,孟浩然40岁漫游吴越时。诗中包含:
- 地理特征:江南水乡的典型景观
- 社交生活:唐代隐士的待客之道
- 季节特征:夏季避暑的消闲方式
- 审美趣味:对暮色光影的特殊感受
赏析
- 艺术突破:
- 感官交响(视觉:藤竹影;嗅觉:芰荷香)
- 动静相映(童舞鸟笑 vs 潭影亭凉)
- 时间意识(”奈夕何”的暮色感慨)
- 结句余韵
- 思想价值:
- 对隐逸生活的诗意呈现
-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 盛唐文人闲适生活的写照
- 瞬间永恒的审美感悟
- 结构创新:
到访→观景→欢聚→惜时
四重体验结构
评价
- 宋·刘辰翁《须溪评点》:”‘潭香’二字,尽得江南夏韵”
- 明·钟惺《唐诗归》:”结句’奈夕何’,妙在不尽”
-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神韵在’山鸟笑’三字”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