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拼音
Qīng shān yǐn yǐn shuǐ tiáo tiáo,qiū jìn jiāng nán cǎo wèi diāo。
Èr shí sì qiáo míng yuè yè,yù rén hé chù jiào chuī xiāo?
注释
- 韩绰:杜牧友人,时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 隐隐:隐约不清貌
- 迢迢:水流悠长貌
- 二十四桥:扬州名胜(一说24座桥,一说桥名)
- 玉人:美人/韩绰美称
- 教吹箫:教授音乐(暗用弄玉吹箫典)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悠悠流淌,
秋末的江南草木仍未凋零。
二十四桥映着明月之夜,
那位玉人正在何处教人吹箫?
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杜牧33岁离扬州赴长安任监察御史后。通过对扬州风物的追忆,表达对友人和江南生活的怀念。
赏析
- 艺术特色:
- 空间拓展:青山→绿水→桥梁→人物的镜头推移
- 色彩运用:青/白(明月)的冷色调搭配
- 数字修辞:”二十四桥”的实指与虚指
- 设问手法:结句的悬想式问候
- 思想内涵:
- 地域观:对扬州文化的深情追忆
- 友情观:对友人生活状态的关切
- 时间观:秋尽未凋的生命力呈现
- 审美观:江南月夜的朦胧之美
评价
-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
“‘二十四桥’句,遂成扬州城市名片。” -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
“结句风流蕴藉,开宋人先河。” -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
“二十八字,一部《扬州梦》。”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