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堤柳

杜牧

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
自嫌流落西归疾,不见东风二月时。

拼音

Jiá àn chuí yáng sān bǎi lǐ,zhǐ yīng tú huà zuì xiāng yí。
Zì xián liú luò xī guī jí,bù jiàn dōng fēng èr yuè shí。

注释

  1. 隋堤:隋炀帝开凿运河时修筑的堤岸
  2. 垂杨:即柳树(隋堤特色树种)
  3. 三百里:虚指,形容堤岸绵长
  4. 流落西归:指诗人自己西行归京
  5. 东风二月:柳树发芽的最佳时节

译文

两岸绵延三百里的垂柳,
本应是最适合入画的美景。
只恨我匆匆西归的行程太急,
未能见到二月东风吹绿柳枝的盛景。

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杜牧33岁由扬州赴长安任监察御史途中。借隋堤柳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个人际遇的惆怅。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空间想象:”三百里”的宏大视角
  • 虚实对照:眼前景(冬柳)与想象景(春柳)
  • 情感投射:”自嫌”的主观情绪表达
  • 历史隐喻:隋堤的兴亡象征
  1. 思想内涵:
  • 历史观:隋朝兴衰的物证反思
  • 时间观:错失美好时机的遗憾
  • 艺术观:自然与人文的审美关系
  • 个人观:仕途奔波的身世之感

评价

  1.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
    “‘不见’二字,含无限怅惘。”
  2.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
    “二十八字,一部《隋堤兴废史》。”
  3.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
    “末句是点睛笔,拓开境界。”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