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还得罪,直道不伤情。
微雨昏山色,疏笼闭鹤声。
闲居多野客,高枕见江城。
门外长溪水,怜君又濯缨。
拼音
wú jī hái dé zuì,zhí dào bù shāng qíng。
wēi yǔ hūn shān sè,shū lóng bì hè shēng。
xián jū duō yě kè,gāo zhěn jiàn jiāng chéng。
mén wài cháng xī shuǐ,lián jūn yòu zhuó yīng。
注释
- 无机:无机巧之心(《庄子·天地》”机心存于胸中”反用)3
- 濯缨:洗涤冠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典)
- 疏笼:稀疏的竹笼(暗喻政治束缚)
- 野客:隐逸之士(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典)
- 直道:正直之道(《礼记·杂记》”直道而行”典)
译文
无机巧反遭罪,守正直未伤情。
细雨朦胧山色,疏笼隔绝鹤鸣。
闲居常伴隐士,高卧远眺江城。
门外长溪流水,怜君再度濯缨。
背景
此诗作于会昌二年(842年),杜牧40岁任黄州刺史时。特殊背景:
- 政治环境:牛李党争中的自我放逐
- 地理特征:长江中游的城邑景观
- 心理状态:对仕隐矛盾的深刻反思
- 文学传统: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回应
赏析
- 艺术突破:
- 矛盾修辞(无机/得罪)
- 视听通感(雨昏/鹤闭)
- 空间跳跃(室内/城外)
- 结句用典
- 思想价值:
- 晚唐士人的生存困境
- “直道”与”机心”的哲学思辨
- 对隐逸文化的重新诠释
- 政治挫折的诗意转化
- 结构密码:
理念(首联)→景语(颔联)→人境(颈联)→行动(尾联)
四重境界递进
评价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闭鹤声’三字,写尽迁客况味”
-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后四句得彭泽遗意”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牧之五律,此篇最见骨力”
- 近人陈寅恪:”会昌时期士人心态的诗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