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拼音
Hé chù chuī jiā bó mù tiān,sāi yuán gāo niǎo mò láng yān。
Yóu rén yī tīng tóu kān bái,sū wǔ zhēng jìn shí jiǔ nián。
注释
- 边上:边塞地区
- 笳:胡笳(西北少数民族乐器)
- 薄暮:黄昏
- 塞垣:边塞城墙
- 狼烟:烽火报警的烟
- 苏武:西汉使节(被匈奴扣留19年)
- 争禁:怎堪忍受
译文
黄昏时分何处传来胡笳声?
边塞高飞的鸟儿隐没在烽烟里。
羁旅之人一听就愁白了头,
苏武当年怎能忍受十九年的煎熬?
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杜牧40岁任黄州刺史时。借边塞笳声抒发对历史忠烈人物的追怀,暗含对当时边患的忧虑。
赏析
- 艺术特色:
- 视听通感:笳声(听觉)与狼烟(视觉)的边塞氛围营造
- 时空穿越:现实笳声与历史苏武的时空叠印
- 夸张手法:”头堪白”的强烈情感表达
- 用典自然:苏武故事的巧妙化用
- 思想内涵:
- 历史观:对忠贞气节的礼赞
- 边塞观: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 时间观:历史与现实的痛苦共鸣
- 声音观:音乐引发的集体记忆
评价
- 宋代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
“‘头堪白’三字,写尽笳声魔力。”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
“二十八字,一部《边塞忠烈传》。”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末句用事精切,若自己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