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拼音

Jīn hé qiū bàn lǔ xián kāi,yún wài jīng fēi sì sàn āi。
Xiān zhǎng yuè míng gū yǐng guò,cháng mén dēng àn shù shēng lái。
Xū zhī hú qí fēn fēn zài,qǐ zhú chūn fēng yī yī huí?
Mò yàn xiāo xiāng shǎo rén chù,shuǐ duō gū mǐ àn méi tái。

注释

  1. 金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唐代边塞要地)
  2. 虏弦开:胡人拉弓射猎
  3. 仙掌:汉武帝建章宫承露盘(借指长安)
  4. 长门:汉宫名(借指失宠者居所)
  5. 胡骑:胡人骑兵
  6. 潇湘:湖南潇水湘江流域(大雁越冬地)
  7. 菰米:水生植物果实(雁食)
  8. 莓苔:青苔

译文

金河秋半胡人已张弓,
云中大雁惊飞四散哀鸣。
月光下孤影掠过仙掌,
长门宫灯暗处传来几声雁叫。
要知道胡骑仍在肆虐,
岂能随春风一一北归?
莫嫌潇湘人烟稀少,
那里菰米丰盛岸边莓苔丛生。

背景

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杜牧40岁任黄州刺史时。借早雁南飞喻指北方边民因回鹘侵扰而流离失所,表达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比兴手法:通篇以雁喻人
  • 时空交错:边塞(金河)—长安(仙掌)—江南(潇湘)的空间跳跃
  • 意象对照:虏弦(暴力)与春风(和平)的强烈反差
  • 双关运用:”仙掌””长门”的宫廷隐喻
  1. 思想内涵:
  • 政治观:对异族侵扰的谴责
  • 民生观:对流离百姓的关怀
  • 历史观:借汉宫典故讽喻现实
  • 自然观:动物迁徙与人类命运的类比

评价

  1.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
    “‘岂逐春风’一问,千万钧力。”
  2.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
    “五十六字,一部《边民流亡史》。”
  3.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结句转出正意,法度森然。”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