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拼音
wū yà jiāng lóu jiǎo yī shēng,wēi yáng liàn liàn luò hán tīng。
bù yòng píng lán kǔ huí shǒu,gù xiāng qī shí wǔ cháng tíng。
注释
- 齐安:黄州古称,今湖北黄冈
- 呜轧:象声词,形容画角声(李贺《塞下曲》”胡角引北风”)
- 潋潋:水光荡漾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 七十五长亭:唐代三十里一驿,七十五亭约合故乡长安距离(《唐六典》载)
译文
江楼画角呜轧一声,残阳荡漾落在寒汀。
不必倚栏苦苦回望,故乡尚隔七十五亭。
背景
此诗作于会昌二年(842年),杜牧40岁任黄州刺史时。诗人登临城楼,通过精确的里程计算,表达宦游思乡之情。诗中体现了唐代官员的羁旅常态。
赏析
- 艺术特色:
- 听觉视觉交融:角声与夕阳的感官叠加
- 数字运用:七十五亭的精确性与诗意转化
- 否定修辞:”不用”的反转效果
- 空间张力:近处城楼与远方故乡
- 思想内涵:
- 宦游士人的乡愁
- 对距离的哲学思考
- 自我宽慰的心理过程
- 唐代官僚制度的人文折射
- 结构分析:
起:声景触发 → 承:暮色渲染
转:心理活动 → 合:空间确认
评价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七十五亭’之算,见唐人地理意识”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后二句得绝句含蓄三昧”
-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二十八字中,写尽宦游况味”
- 近人陈寅恪:”会昌时期官员流动的诗史见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