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杜牧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拼音

shí mǔ shān tián jìn shí hán,cūn jū fēng sú jiù céng ān。
lián qián bái ài jīng chūn yàn,lí shàng qīng sāng dài wǎn cán。
yún nuǎn cǎi chá lái lǐng běi,yuè míng gū jiǔ guò xī nán。
líng yáng qiū jìn duō guī sī,hóng shù xiāo xiāo fù bì tán。

注释

  1. 茅山石涵:今江苏句容茅山景区内石涵洞,唐代道教圣地
  2. 白艾:艾草,端午民俗(《荆楚岁时记》载)
  3. 青桑晚蚕:江南蚕事(李白《陌上桑》”秦地罗敷女”意象)
  4. 陵阳:宣州古称(今安徽宣城),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
  5. 红树:经霜枫树(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意境)

译文

十亩山田紧邻石涵洞,村居习俗我早已熟谙。
帘前白艾惊飞春燕,篱上青桑等候晚蚕。
暖云时节岭北采茶,月明之夜溪南买酒。
陵阳秋深更添归思,红树萧萧覆盖碧潭。

背景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年)秋,杜牧37岁任宣州团练判官时。诗人回忆早年游历茅山的田园生活,通过典型江南意象,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意象集群:白艾、青桑、采茶、沽酒构建江南画卷
  • 时空交错:春燕与秋思的四季并置
  • 色彩对照:红树与碧潭的视觉冲击
  • 结句定格:萧萧落叶的余韵
  1. 思想内涵:
  • 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 仕隐矛盾的心理挣扎
  • 江南民俗的诗意记录
  • 道教圣地的精神寄托
  1. 结构分析:
    首联:地理记忆 → 颔联:春夏农事
    颈联:日常雅趣 → 尾联:秋日归思
    由实入虚 → 由动到静

评价

  1. 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青桑白艾’之对,尽得吴中物候”
  2. 明·胡应麟《诗薮》:”后联红树碧潭,可入王维辋川图”
  3.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八句四时,具见唐人律法”
  4. 近人陈寅恪:”开成时期江南村居的诗史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